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

    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

    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

    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性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

    (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注] , 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就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

    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渔庄秋霁图》倪瓒 

    [注]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 B . 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 C . 宋画丰富了民族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D . 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元朝开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 B . 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式化,方能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 C . 北宋的《千里江山图》于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 D . 受政治环境影响,山水画领导权元时落入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才正式确立,这和材料一的说法并不矛盾。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 B . 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心闲咏,不在象与声。” C . 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D . 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4. (4) 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
    5. (5)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而尤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代表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请根据材料二,简析该图所体现的元代文人画典型特色。
  • 2.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快嘴王

    李海庆

    “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

    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

    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杂其中,这说书场子更是囊括林林总总,没名没号的且不论,有头有脸的坐成了片,能把这么大个场子震得住,且让你的喜怒哭笑任由摆弄,非快嘴王莫属了。

    快嘴王高挑个儿,人群中一站,本是高人一头,看官们坐在台下,又会矮人一截。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

    台下靠台子的地方摆了两排八仙桌,旁边摆着十来把太师椅,能坐在太师椅上听书的,自是老道巷子不一般的炮儿,是走黑道的走白道的且不论,人一屁股往那儿一坐,店伙计就会上前来,屁颠屁颠地给人家端茶倒水。

    大耳周就是前排听书的常客。

    大耳周坐下后,跷起矮粗腿,摇着纸折扇,时而喝下一口浓茶,时而冒出一句粗话,一把太师椅,硬是让他坐得地动山摇,吱吱直响。

    大耳周在日本关东军当差,认日本人当干爹,背上背的匣子枪,就是日本人亲手送给他的。

    而快嘴王一张嘴就是两样子的了,大耳周立马销了声,歪着胖脸,眯眼盯住快嘴王,竖起肥大的耳朵,生怕遗落了一个字。就有人传得非常邪乎了,快嘴王说书场子上讲过的段子,大耳周听过后,回去跟姨太太重述一遍,竟不差毫厘。

    大耳周这异人之处是否真实,且不去考证,有一件事是确有其事——

    大耳周充当了日本人手底下的鹰犬,支楞着大胖耳朵四处探听消息,搜罗情报,把打听到的信儿,全盘汇报给日本人,因而博得了日本人对他的信赖,让他在关东军里挂了个衔。

    大耳周成了老道巷子的土皇帝,只要手头一紧,随手把匣子枪往谁家的店铺柜台上一放,店铺老板就会麻溜儿地掏出银票来,且必须满脸堆笑,苦着脸还不成,啪啪两个嘴巴会让你哭不出腔来。

    老道巷子这地儿,活生生地被搅成了一摊烂泥。

    大耳周四处吃白食,偏偏独好听书这一口儿,他来听书,专挑快嘴王的场子。

    快嘴王随意吐出一串儿话,钻进大耳周的耳朵,就会让大耳周稀罕得不得了——这快嘴王除了银票不会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啊,胸中皆智慧,腹内藏乾坤呢!

    快嘴王说书的时候,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

    这些天,大耳周不光自己听,还唤了自己的爪牙来听,说书场子本来就挤得慌,这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周遭散发着的汗臭味,久久挥之不去。

    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高潮,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

    就在看官们期待快嘴王会拿出更出彩的活儿的时候,却再未见到快嘴王的身影,竟不知其去向。一股股热浪之后,却瞬间退潮,大家未免落寞。

    又让人咋舌的是,自快嘴王没了身影之后,大耳周在老道巷子也消失了踪迹。

    老道巷子一下子没了两个人。

    两个消息一好一坏,让人一喜一忧。

    本是扑朔迷离的事儿,更添了些许虚无缥缈的猜想。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也有人说,大耳周是个耳朵贼拉灵的汉奸,探听到快嘴王和抗联军队有联系,便加紧了对说书场子的盯防,可毫无收获,未见快嘴王和任何人接触;更有人说,快嘴王把日本岗哨守卫松懈的消息在说书之时,加以描绘传递给接头人,又暗示自己身份让人怀疑,让接头人趁早脱险。

    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

    解放后,牡丹江地区文化站成立,第一任站长姓王,高挑个儿。有记者采访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说书场子去从戎?他只说了一句: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仙镇之战中,岳家军势如破竹,击溃金兵,大获全胜,所以快嘴王选《岳飞大战朱仙镇》展现了克敌制胜的决心。 B . 长勺之战,鲁国士气高昂,率先出击,以弱胜强,所以快嘴王用《曹刿论战》传达“彼竭我盈”“敌疲我打”的信息。 C . 民间传说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更衣换装,混过昭关,所以快嘴王借《伍子胥过关》提醒接头人要“金蝉脱壳”。 D . “快嘴王”因国家危急存亡而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所以《快嘴王》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和弘扬。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场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不断蓄势,快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本张力。 B . 小说中牡丹江老道巷子、说书场的杂乱环境和各色人物,是抗战时期敌占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故事创作的时代性。 C . 快嘴王在解放前突然不知去向,解放后化身文化站站长的情节,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增强了艺术魅力。 D . 小说通过对快嘴王的外貌及其说书时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丰满立体的说书人形象。
    3. (3) “快嘴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尤其是“王”字,内涵非常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 (4) 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所体现的“平民艺术”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46分)
  • 3.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 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 , 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 , 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 , 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 .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 .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 .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2.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青臣等又谀以重陛下过                辞楼下殿,来于秦 B . 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百姓        李牧连 C . 法度                                  择而从之 D . 百官长皆为寿                          如会同,章甫
    3. (3)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李斯置酒于家

      A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 . 夫晋,何厌之有? D . 若属皆且为所虏
    4.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是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 B . 崩,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 C . 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 D . 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B . 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等,他都出了不少力。 C . 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 . 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②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7. (7) 世人认为“斯极忠”,太史公则不以为然,请分析太史公的态度并阐明原因。
  • 4.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浣花赏梅

    陆游

    老子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

    春回积雪层冰里,香动荒山野水滨。

    带月一枝低弄影,背风千片远随人。

    石家楼上贪吹笛 , 肯放朝朝玉树新

    【注】①此诗于淳熙四年12月作于成都。浣花:即浣花溪。②老子:犹老夫。③乌巾,古代指隐居不仕者的帽子。④石家楼上贪吹笛:用西晋石崇金谷园旧事;石崇,富可敌国。⑤玉树新,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之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叙事抒情,叙写自己赋闲在家、不惜污损乌巾而插梅的自在生活。 B . 颔联写梅花生存环境:春回大地,积雪冰冻,荒山野水,仍香气四溢。 C .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写梅花,月光下梅花低头弄影,叶片随人。 D . 尾联运用西晋石崇金谷园的旧事和《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来表情达意。
    2. (2)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 5.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两句既强调了写作要有现实针对性,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时代责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作者用“①,②”两句以水舟喻君民关系,强调竭诚待下的重要性;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作者用“③,④”两句指出变法有例可循,目的不是“生事”;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作者用“⑤,⑥”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的覆辙;苏洵的《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作者用“⑦,⑧”两句写出诸侯国割让土地不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却换来更加急迫地侵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⑨,⑩”。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________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_______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闲暇的每一段时光,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闻得_______的书香。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谋取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能从_________之中获得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吞山河 引人入胜 沁人心脾 一颦一笑 B . 气贯长虹 娓娓动听 感人肺腑 举手投足 C . 气吞山河 引人入胜 沁人心脾 举手投足 D . 气贯长虹 娓娓动听 感人肺腑 一颦一笑
    2. (2) 下列各项中,与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C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 (3) 文中画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    )
      A . 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B . 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闲暇的每一段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C . 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D . 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闲暇的每一段时光,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四、写作(60分)
  • 7. (2023高一下·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人说:“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么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