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 | 考察了《满江红》的流传历史后发现,这首词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嘉靖十五年(1536)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当中。 |
饶宗颐 | 发现这首词最早并非出现于1536年,而是1455年,即明代景泰六年。这首词最早出现于书籍中并以岳飞署名,是从景泰六年袁纯的《精忠录》开始。 |
钱钟书 | 认为“伪撰者亦是高手”,融合了很多诗词。比如“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化用了乃胡世将《酹江月》中“空指冲冠发,栏杆拍遍,中天独对明月”。 |
邓广铭 | 认为宋元书籍没能流传到今天的有很多,“不能因为我们不曾见到,就断言宋元人书中全未出现过这一作品。” |
材料一:唐廷枢是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慈善家,中国近代工业先行者,1873年应李鸿章之召,入上海轮船招商局任总办。他一生创办工商企业40多家,涉及轮船运输、煤矿、铁路、保险、水泥、教育以及慈善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工业第一。1884年,唐廷枢在为《瀛海采问》一书所作的序中写道:“事事以利我国家、利我商民为务。”——摘编自《百度百科》 |
|
材料二:1896年春天,张謇与他人筹划创办大生纱厂,于1899年5月正式开始纺纱,当年便有赢利,1900年纯利就有5万两。张謇在为大生拟定的《厂约》中便首先说明办厂的目的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源计”。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摘编自张莹 《张謇和近代实业救国》 |
|
材料三:著名实业家,曾留学日本,1912年回国。当时,中国化工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碱市场被英国垄断,许多工业纷纷倒闭。对此,范旭东在191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制碱厂——永利制碱厂,聘大学毕业生担任车间技术员。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厂内建有职工宿舍、医院等。他坚持工厂的问题由职工来解决,职工的问题由工厂来解决的民主原则。1922年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此外,派人到美国进行技术考察和学习,并借此引入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坚决不同日本人合作,永利厂被轰炸,他和许多技术人员转赴四川,设“新塘沽”碱厂,支持国家抗战。——摘编自《范旭东传》 |
|
材料四:荣毅仁,是荣氏企业的第二代接班人。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率先接受公私合营,1957年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他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一中 信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国内兴办实业,并在海外择机投资,发行债券,将中信公司建成为一个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时说,“你们荣家对发展民族工业作了贡献,是有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摘编自 《荣毅仁: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典范》 |
公元前1500年左右 | 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入侵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带来马和铁,从事农业生产。古代印度陆续建立国家,而其带来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
公元前2世纪左右 | 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但在欧亚大陆偏北方,仍然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达到印度北部。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
公元3-6世纪左右 | 亚欧游牧部落开始往南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其他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因战乱南迁,对南方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断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日耳曼人后来在欧洲建立了封建国家。 |
公元7-8世纪左右 | 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了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后来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
公元16世纪开始 | 美洲印第安人在欧洲人到达之后的100年间,人口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掠走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此后的三四百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而与此同时,美洲白人数量也大大增加。 |
20世纪以来 | 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往城市流动。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大量中国农村人口往贸易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