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第六次模拟考...

更新时间:2023-07-04 浏览次数:54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48分)
  • 1. (2023·大连模拟)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到了称为青铜时代的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明。这一变化说明(   )
    A . 中国古代文化有多元性 B . 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C . 宗法制下血缘受到重视 D . 古代人神关系发生变化
  • 2. (2023·大连模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先秦统治思想表明了(   )
    A . 政治统治需借助于伦理秩序 B .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利益 C . 通过治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 D .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 3. (2023高三上·鞍山月考) 东汉时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当时大地主田庄内的一年事务安排,田庄中一年四季都有农副产品的买卖,如“籴”“粜”(即粮食买卖),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御寒,十一月买“白犬”用于祭祀等,田庄内部还有酿酒、冶铁甚至兵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这反映了当时(   )
    A . 自然经济逐渐松动 B . 商人地位逐渐提高 C .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 D .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 4. (2023·大连模拟) 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甚至有“哀毁”的自残行为。唐末宋初以后,“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选官制度的演变 B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 域外文化的影响 D . 理学兴起引发伪善之风
  • 5. (2023·大连模拟) 金朝进入中原后,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宣扬“四海之内皆朕臣子”;同时又禁“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保持女真骑射传统。这些举措(   )
    A . 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 B . 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 C . 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升华 D . 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 6. (2023·大连模拟) 1837年,清朝先后有10位总督,其中7位旗人,同年任巡抚者20任,其中8位旗人。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占3任,担任巡抚的19人中,清一色全为汉员。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清朝中央权力下移导致中央集权弱化 B . 两次鸦片战争促使清朝变革固有官职 C .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朝的权力结构 D . 满汉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统治集团分化
  • 7. (2023·大连模拟)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 . 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 . 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 . 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 8. (2023·大连模拟) 如图为近代某一时期革命形势图(据应星:《主力红军在“五湖四海”的崛起》)该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

    A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B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条件 C .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斗争 D . 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 9. (2023·大连模拟)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贸易公司,每年组织30万驮以上的食盐运销,把大量皮毛、药材等外销,换回生活必需品,把重要的物资如食盐、生油、粮食、棉花等严格掌控起来,高价输出,低价输入。这些措施(   )
    A .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 . 迟滞了日本军队侵略进程 C . 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 (2023·大连模拟)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国葬典礼于每年冬季举行,全体雅典公民都可以出席。在举行过必要的仪式后,雅典人此前指定的演说家同时也是雅典最为知名的政治家,会就阵亡将士的功绩发表演说。国葬典礼的举行(   )
    A .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施政原则 B . 凝聚了城邦公民共同体意识 C . 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 D . 奠定了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
  • 11. (2023·大连模拟)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中世纪时(   )
    A . 贵族失去法律特权 B . 基督教义成为“英美法系”的基础 C . 教会权力无人制约 D . 基督教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 12. (2023·大连模拟)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申报》追踪报道了全过程,并认为革命后的墨西哥“与民国成立后吾国尤其类似之点。”“故墨西哥者,西半球之中国也。”据此,两国革命后相似的情形是(   )
    A . 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改善 B . 面临列强干涉,军人干政 C . 颁布资产阶级宪法,实现资源国有化 D .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实现各阶层平等
  • 13. (2023·大连模拟) 在华德顿会议上签署的《五国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是52.5万吨、52.5万吨、31.5万吨,并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的岛屿和领地维持现状。美国倡议该协议旨在(   )
    A . 角逐亚太地区的海上霸权 B .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C . 与其他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D . 限制德国海军军备
  • 14. (2023·大连模拟) 1921年10月,苏俄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政府还从信贷税收等方面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发展。另外,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成立中央商业局和商业调节管理局,加强对私营商业活动的监督管理。苏俄此举意在(    )
    A . 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B . 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C . 加快恢复国民经济步伐 D . 迅速实现工业化
  • 15. (2023·大连模拟) 20世纪50年代以后,法国和联邦德国尽管在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大西洋联盟和北约的态度、对拥有军事力量及核威慑战略等三方面所持观点不同,但两国却采取了加强防务合作的相同政策。这主要是由于(   )
    A . 冷战局面的长期存在 B . 霸权主义受到了冲击 C .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D . 多极化世界趋于形成
  • 16. 下图所示为1950~2004年发展中国家(地区)向发达国家(地区)的出口占本国(地区)总出口的比重变化。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 .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有所改善 B . 逆全球化在国际贸易中有所抬头 C .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趋于严苛 D . 生产全球化趋势受到进一步阻碍
二、材料题(52分)
  • 17. (2023·大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 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 18. (2023·大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 (3)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 19. (2023·大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少数民族教育也有一定发展。1929年6月,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提出,关于蒙古与西藏经济与文化之振兴,应以实行发展教育入手,要将宣传品翻译成蒙文、藏文,阐明蒙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并且使蒙藏各族人民受到三民主义的教育。同时特定国立及省立之学校优遇蒙、藏、新疆、西康等地学生的办法,此后,对蒙藏学生优待办法逐步放宽至边疆学生。1932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宣告汉、满、蒙、回、藏各地同胞一致团结,以御外侮而奠国基。”

    材料二  1950年,政务院规定:“在一切民族学校内,应发扬共同纲领精神,克服大民族主义倾向与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培养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作风”。1956年教育部提出边疆省、自治区所需师资除当地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外,需要内地支援的主要由内地调配部分初中学生和失业知识分子加以短训解决。1957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方案以及帮助壮、布依、哈尼等10个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方案,使民族语文教学得到更广泛的开展。1962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其他一般高等学校,仍旧恢复过去“同等成绩、优先录取”的办法,当他们的考试成绩与其他考生相同时,可以优先录取。

    ——摘编自吴明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的意义。
  • 20. (2023·大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中国经济数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可选取某个时期,亦可总体说明,写明所选时期起止年份:论题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