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   )
    A .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 . 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C . 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 D .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 2. 如图为西汉初年修建长安城的有关记录。从汉惠帝修建长安城的时间安排可知,当时(   )

    A . 没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 . 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 C . 汉朝面临匈奴的严重威胁 D . 诸侯对中央威胁加重
  • 3. 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 . 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 . 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 D .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 4. 如表诗词均为宋代诗人所创作。这些诗词反映出,宋代(   )

    诗句

    作者

    地名注释

    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

    刘辰翁

    狼居胥:一说在今蒙古国境内,霍去病曾在狼居胥山勒石封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轮台: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境内。

    长剑久倚燕然山,义欲为汉诛楼兰。

    陈傅良

    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东汉窦宪曾在此勒石封山。

    边城冬,日日黄埃飞朔风,葱岭雪深埋古道,河岸冰厚与天通。

    李腐

    葱岭:指帕米尔高原、曾先后为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所管辖。

    A . 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 . 延续了汉唐时期的疆域观 C . 中原王朝的疆域有所拓展 D . 理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 5. (2022高二上·鹤壁月考) 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徽州府的—份土地登记图册记录,该图内的业户共占有 3195.87 亩土地,分别属于 6719 个地段,平均每个地段不足 0.5 亩;这些业户的土地有 45%分 布在本乡,其余的均分散在外乡。由此可推知,当时徽州府 ( )
    A . 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 B . 弃农务商的现象比较普遍 C . 大地主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D . 大量商业资本向土地集聚
  • 6. 据1893年赴日的黄庆澄记载:“查东人(日本人)最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书中士己佚者,彼国犹珍存之。自西学盛行,此风一变,昔所存者,弃如弁髦。曩闽粤商人,间有购取以归,而获重利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无法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 . 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兴盛 C . 对周边的文化影响力衰退 D . 学习西方成为思想潮流
  • 7. 如表数据的变化反映出,20世纪前期(   )

    表: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统计衣单位:处

    年份

    国别

    1870

    1879

    1906

    1913

    1918

    英国

    2

    8

    14

    14

    20

    法国

    1

    2

    14

    13

    21

    美国

    1

    1

    1

    1

    4

    俄国

    --

    5

    5

    18

    79

    德国

    --

    2

    14

    12

    40

    日本

    --

    7

    47

    129

    140

    总计

    4

    25

    65

    187

    344

    ——据《中国近代邮电史》

    A . 列强实力对比急剧变化 B . 中国邮政事业较快发展 C . 中国基本融入世界市场 D . 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加剧
  • 8.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上海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人口曾短时间内从150万猛增到400万,租界内新增400多个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化工品、药用油、玻璃器皿、灯泡、手电、电扇,糖果以及香烟等。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 . 列强加快了经济侵略的步伐 B . 沿海民族工业加快内迁 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 .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 9. 如表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1950~1952年我国国营经济所贡献的财政收入

    年份

    贡献的财政收入(亿元)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50

    21.75

    33.4

    1951

    59.74

    47.8

    1952

    101.01

    58

    ——据《中国财政通史》

    A .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具备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 C .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D .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10. 1985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不论是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还是新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升 B .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改善 C . 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 D . 计划经济已退出历史舞台
  • 11. 如图为各种拼音文字之比较,据图可知(   )

    A . 西亚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之源 B . 古希腊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C . 民主制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繁荣 D . 古希腊人文精神被广为传播
  • 12. 1570年荷兰安特卫普发行了全面革新的地图册《世界舞台》,其彩色版甚至还没有装订,售价就相当于印刷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荷兰(   )
    A . 兴起远洋航海贸易风潮 B . 印刷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C . 资本家对工人剥削严重 D . 世界地理知识严重匮乏
  • 13. 1768年法国商人庞库克出版了对开本《百科全书》并高价销售。里昂书商将此书缩小为四开本出售,价格便宜,销售激增。他只好跟进在法国出版了四开本。此后瑞士书商又出版了更便宜的八开本,他被迫再次效仿,使《百科全书》的价格一降再降。由此可知当时(   )
    A . 资产阶级是启蒙运动主力 B . 理性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 . 启蒙运动得益于资本推动 D . 法国文化市场竞争激烈
  • 14. 如图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 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的不满 B . 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盛行 C . 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D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 15.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 B .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 . 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 D . 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 16. 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国际新闻80%至90%是由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以及美国美联社、合众国际社供给的,全世界报社每天选自这四大通讯社的新闻信息接近30万字,第三世界人民对此“已开始感到无能为力”。这说明,当时(   )
    A . 西方各国压制民族解放运动 B . 欧洲挑战了美国信息霸权 C .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加剧 D . 西方掌握着世界舆论霸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

    材料三: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努与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
    2. (2) 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胡适

    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

    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有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如果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都没有其相互间的个别特殊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就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类史或世界史便概括尽了……其次,历史必然有其变异性。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我们读小说,常见说:“有事话长,无事话短。”所谓有事即是有变。无变就不见有事……我们把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以中国历史某一专题史内容为例,围绕“三种特性”,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考生可以选择1-2种特性论述,也可以三种特性同时论述;要求:论题合适,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93年1月,哥伦布到达波尔图•卡巴洛后,当地印第安人反映船队有人掳走了六个印第安人,计划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西班牙。哥伦布找到这六个人后,下令释放,并送礼物弥补他们遭受的一切。

    ——据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平与航海史》

    材料二:你禀告陛下,……我们认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加勒比人是未经开化的野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他们体型匀称,非常聪明。他们只要摆脱吃人的残忍习俗,就会比其他奴隶都要优秀。

    ——1494年哥伦布写给安东尼奥•德•托雷斯的信

    材料三:1493年1月,船抵达卡隆角……哥伦布热情接待了这群看似野蛮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打开和当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门。哥伦布派了一艘小船送他(印第安人)上岸,还送了很多礼物给他。他一上岸就大喊一声。四处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冲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西班牙人的武装比印第安人好很多。两个印第安人在战斗中受了伤,剩余的全逃走了。这次战斗是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在新大陆的第一次正面冲突。……针对这次流血冲突事件,哥伦布非常伤心。

    ——【美】翰•SC.阿伯特《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大发现》

    1. (1) 辨析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哥伦布对待贩卖奴隶的态度,并从史料鉴别的角度说明理由。
    2. (2) 依据材料三作者的历史叙述,推断作者的立场及意图。
    3. (3) 据材料三,请剔除作者的主观意识成分,重新叙述该事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