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頌。

    审关兴味和关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关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上必要的补充和替换,一切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正是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也仍然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的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 则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申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申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 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频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

    1. (1) 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大约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山水从宗教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 B . 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 C . 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丘山溪壑、野店村居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 .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有独立的审美对象,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 . 中国山水画着重抽象思维,即非客观世界,这与西方强调的客观世界迥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自然和自我并不对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 C . 隋代展子處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D . 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 (3) 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横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 )
      A .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 . 十月江南天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D .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 (4) 材料-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5. (5) 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 2.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 )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往哪走?

    佟保中下坝……

    二嫂(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当逃兵?

    秦海生(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工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二嫂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裸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张莉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走向二嫂, 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

    村民乙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李斌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秀兰老李把城里的房子都退 了,一个箱子、几个行李卷, 还有锅碗瓢盆都随车运来了。他说,塞罕坝不长出树来,俺一家人一辈子不离开塞罕坝!

    杨宁先对,对,我们把北京的房子也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这是我的女儿……

    婉婷大家就叫我婉婷吧!

    杨娜我叫娜娜!

    杨宁先本来我一个人在塞 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情鼓掌。)

    佟保中李场长、 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几安家?!

    李斌在这几安家!

    佟保中林场还能办下去?

    李斌一定办下去!

    高志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

    第二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

    (林场山上,望火楼。)

    (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佟刚啊…… (欲说又止)

    佟刚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佟刚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流下眼泪)儿子!

    佟刚爹!

    第三幕

    (2013年春夏之间。)

    (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众人下,场上只留下舒纹和佟小林。)

    佟小林你回来啦!

    舒纹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

    佟小林失败是成功之母!

    舒纹小林,我急着从省城回来,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省林科院要建立一个生态发展研究所。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咱们夫妻,他让你明天就去林科院报到!

    佟小林(吃惊地)报到?

    舒纹对!

    ……

    杨娜小林,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

    ……

    尾声

    (当下。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

    (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

    佟保中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奶奶,我是榛子!

    (二桃、佟刚匆匆上。)

    二桃小林!小林!你们快看看,谁来了!

    (舒纹背着包走来。)

    众人舒纹?……

    舒纹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众人热烈鼓掌欢迎。)

    舒纹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

    (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1. (1) 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 . 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 C . 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 . 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这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2. (2) 下列对本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B . 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 . 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 . 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3. (3)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
    4. (4) 剧中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3.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傧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栗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 , 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情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度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日:‘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得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的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含义不同。 B . 督过,文中意思是“责备,责罚”,与《鸿]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C . 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 D . 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于反覆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反覆”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 B . 张仪游说赵武灵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 C . 张仪对赵武灵王说苏秦的合纵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灵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D . 赵武灵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灵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执政后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5. (5) 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
  • 4.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杳不知其所

      B . 失其所 , 不知

      点也

      C . 为国以礼,其言不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D . 刑人如恐不

      沛公不杯杓

    2. (2) 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 沛公安在? B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 夫晋,何厌之有?
    3. (3)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 . 莫春者,春服既成 C . 技盖至此乎? D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 (4)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于寡妻,至于兄弟 B . 欲辟土地,秦楚 C . 济而夕设版焉 D . 留侯张良
    5. (5) 下列各句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 . 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
    6.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 . 参乘:古时站在车左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跽:两膝着地,挺直上身,是一种恭敬的姿势。 C .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 D . 《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
  • 5.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滞客

    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青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两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牛头刺地”形象地描写出牛用尽力气拉船的样子,令人联想到干旱的严重程度。 B . “疑与绿树同生根”,不仅写出天旱无法行舟,而且流露出对旱情将持续很长时间的担忧。 C . “忽惊黑云涌西北”的“惊”表现诗人久滞后,见乌云骤聚、大雨倾盆时的欣喜之情。 D . 这首诗感事抒怀,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中,暗含人物心理和情绪的起伏变化。
    2. (2) 结尾“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两句可以视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简要分析。
  • 6.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向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最后却落得亡国结局,对此,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 “。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地说,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7.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     。纵观人类发展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      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迸“腾笼换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息息相关    饮鸩止渴    相辅相成    破釜沉舟 B . 休戚与共    杀鸡取卵    相反相成    壮士断腕 C . 息息相关    杀鸡取卵    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 D . 休戚与共    饮鸩止渴    相反相成    破釜沉舟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中国走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B . 中国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C . 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D . 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3. (3)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8.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事理上和说清关键要素上多下功夫。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      , 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认识。一般而言,对事理的认识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述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袼,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说明事理,既可在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其中的道理,      。例如,《说 “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这两种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

    1. (1) 下列句子中的“背后”和文中加点的“背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忽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 B . 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套。心里有数就是了。 C . 秦王悟,依其言,把剑推在背后,前边便短,容易拔出。 D . 我们应学会分析意象背后的情感,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主旨。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