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或学术形态,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先秦时期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到了汉代,儒学成了经学的支柱。魏晋时期的儒学则受了玄学的影响。宋明时期的儒学,主要因经以识义理,被称为宋学。清代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汉学,但又不同于汉代的经学。近代的儒学,因受西学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纵观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儒学。每一时期的儒学,又分化为许多流派,相互争论。我们不能依儒学中的某一流派的思想谈儒学的特点,也不能脱离与其对立的学派谈儒学的特质。

    儒学特质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厚人生,黜彼岸。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不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此种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如关于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他认为应致力于生人之事,不必追问死后之事。

    第二,明伦理,主自律。无论哪一派儒学都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孔子、孟子、荀子都以此自勉,并教育其学生。儒家学者,都是伦理学家,其著述皆谈道德问题。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就维持生产和生活来说,道德贵于刑罚或法律的制裁,“德教行而民康乐“法令极而民哀戚”(《大戴礼记礼察》)这两条为后来儒家学者所发扬。

    第三,合人群,辨等差。儒学各派都将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之一员,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但是人群又不同于兽群,内部又分为许多层次。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各尽其职,方能有秩序地从事于生产和生活。孔子批评当时的隐者“欲结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孟子则提出“人伦”说,将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被称为“五伦”。认为维系五伦关系,是每一位成员应尽的义务,所谓“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儒家学者以群体的利益为公,以个人的追求违背群体的利益为私,从而尖锐地批判了佛道两家的出世主义。

    儒学的思想特质,既不同于先秦的墨家、道家和法家,也不同于汉代以后佛道两家。它们不仅宗旨不同,而且长期辩论不已。封建时代的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特质突出地表现在同佛道两大系统的对比中。儒学的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即肯定自然和社会,对实在的世界不采取回避的态度,特别是对人类现实生活采取积极的立场,其论宇宙和人生,其谈理想,其思维方式以及治学方法,都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而佛道两家的思想特质,可以称之为避世主义,或者屈服于自然,或者幻想超越自然,而对人生都采取消极的甚至于否定的立场,从而追求一种自我解脱的精神境界或彼岸世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种学术形态的儒学,它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清代儒学演变为汉学,即由汉代的经学演变而来的汉学。 B . 我们要想把握儒学的特质,既要综合儒学中的各个流派的思想,又要结合与儒学相对立的学派的思想。 C . 儒学的思想特质,和先秦的墨家、道家、法家以及汉代以后的佛道两家都不同,它们宗旨不同,长期辩论不止。 D . 封建时代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特质概括为现实主义,佛道两家的思想特质概括为避世主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谈儒学的演变发展入手,然后论述儒学特质的三个具体表现,最后把儒学的思想特质抽象概括为现实主义。 B . 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滕文公上》和《大戴礼记礼察》中的句子,证明了儒家有“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思想。 C .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得对儒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论述有理有据、观点鲜明。 D . 文章末段对比了儒家和佛道的思想特质,儒家是积极的立场,佛道两家是消极的立场,但作者只是客观论述,没有贬斥佛道两家。
    3. (3) 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厚人生,黜彼岸"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孔子认为人应当致力于人间的生活,不必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 B . 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儒学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孟子、荀子不仅以此自勉,还用来教育他们的学生。 C . 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因为群体受到了损坏,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 D . 儒学“人伦”的内涵即“群体中的个人,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要各尽其职”,“五伦”就是孟子提出的具体的五种人伦关系。
  • 2.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而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例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检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 . “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 . 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 . 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 . 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 . 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 (3) 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 3.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孔子传

    李洱

    “《孔子传》?您刚才说,要组织人马重写——”费呜终于开始发问了。

    “很好,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说出来。”

    “您不是已经开始写了吗?”

    “你是听季宗慈说的吧?他想跟我们合作。我口头答应了,但还没有签协议。这事得往后放。我想,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你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孔子。人类那些伟大的思想导师的著作,我差不多都看完了,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孔子把修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也只有孔子把道德完善首先看成是自我要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相信奇迹,不依赖神灵,他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放到日常化的世界去考察。孔子还把知识和行动看成是一体的,所以《论语》开宗明义,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者,乌数飞也,也就是做,也就是实践。孔子的价值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应物兄的印象中,与费鸣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还从来没这么激动地说过话。说着说着,他自己都有点感动了。同时也感觉到,费鸣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而当费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的时候,他突然又想到了那篇拿他的容貌取笑的文章,说他有一-张焦虑、疲惫和渴望相交织的脸。

    那么,你现在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张脸不是焦虑和疲惫吧,你说的渴望是对名利的渴望,你觉得我这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吗?这话,他当然没问。他听到自己的喉咙在嘶嘶作响。

    突然,应物兄想起费鸣好像说过,他的支气管曾出过问题,就问道:“你的支气管怎么样了?”

    费鸣愣了一下,说:“谢谢您挂念。小时候的事了,多年没有感觉了。”

    他对费鸣说:“你或许不知道,我小时候也是支气管扩张,至今尚未痊愈,只是很少发作罢了。这个病没有真实的危险,却能给你一个真实的死亡的幻觉。就是这个幻觉,容易让你养成内省的习惯。“

    他接着说:“后来我看海德格尔,看到他提到什么向死而生,我就想,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很多年来,这种死亡的幻觉一直缠绕着我 不过,现在我是不担心了。有事千喽。一开始可能会累一点。求仁得仁,有何怨乎?怎么样,我们卷起袖子,大干一场?”

    说到“卷起袖子,大干一场”,我们的应物兄反而把袖子放下了,而且还把袖口上的扣子系了起来,好像正要整装待发。他再次发现虎口在跳动,跳动,跳动,好像里面有虫子,好像那些虫子也受了他的感染而蠢蠢欲动。

    他示意费鸣到露台上接着说话。

    出了房间,首先听到了一声声鸟叫。有喜鹊,有乌鸦,也有布谷鸟。叫得最多的就是布谷鸟,但你却看不见它,只能听见它的叫声,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昨天,程先生的助手,一个名叫敬修己的人又跟我联系,让我把济大的材料寄-份给他。”

    “这么说来,你已经开始为研究院工作了。”“我们还通了电话。”“跟谁?”

    “还是敬修已。”敬修己问,怎么听见有很多鸟在叫。我告诉他:“那是布谷鸟。敬修已先生问我知道不知道布谷鸟还有一个名字叫鹰鸠,我说知道的,《诗经》有一首诗就叫《鹧鸠》,诗中的布谷鸟是君子的象征。我告诉他,我是从应老师的书上看的。”

    他一时有些感动:那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费鸣竟然也读了。

    现在他们是在高处,那些鸟叫是从下面浮上来的,是从悬铃木的顶端浮上来的。空间的距离把布谷鸟的叫声拉长了,并给它赋予了某种颤音。目光收回,他看到露台的栏杆上落着乌粪。

    是很久以前的鸟粪了,白的,形同化石,好像来自远古。

    他的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比起地球上有机生物的历史,人类五万年的历史只是相当于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的最后两秒钟。按这个比例,人类的文明史只占最后一小时最后一秒的最后五分之一。他很想对费鸣说,如果我们想对人类文明史做点有益的事情,一分钟都耽搁不起。不过,他没有说,他担心费鸣说他矫情。后来,回到房间,他问费鸣:“这间办公室,你一定很熟悉吧”

    “这不是葛校长的办公室吗?”

    “现在归我们了。你尽早搬过来吧。”

    “这么急啊!”

    他的声调又变了,那是因为激动。一激动就要抽烟,可他却突然找不到打火机了。费鸣跑到露台上找打火机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摸出了三个打火机。费鸣回来的时候,看到那三个打火机,不由得笑了。费鸣说:“即便是在原始社会,您也是氏族领袖,负责管理火种。”他当然知道这是恭维。但这句话,却奇怪地激励了他。当他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颧骨发亮,鼻尖上沁出了汗珠,连面颊的阴影里也跳动着激情。

    (节选自《应物兄》,有删改)

    [注]应物兄:小说中的现代儒学者,济州大学教授,受命主抓济大儒学研究院成立事宜。费鸣:小说中曾任济大校长葛道宏的秘书的助手。季宗慈:小说中的出版商。敬修已:小说中的学者,去美国后拜在儒学大师程济世(即文中程先生)门下,专攻儒学。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即写《孔子传》创作问题,起笔简洁,紧接着是应物兄围绕孔子话题进行的大段慷慨陈词,这样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 文中费鸣“盯着他看”引发应物兄的心理活动和奇特感觉,表明筹备《孔子传》创作给应物兄带来精神状态的变化,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C . 文中写布谷鸟在《诗经》中是君子的象征,写鸟粪形同化石,都以联想或想象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并着力形象塑造与文化氛围营造。 D . 文章运用较多的对话进行学术探讨和知识分析,表达了广缈浩远的思绪及对文化命运的思考,给我们审视历史及面向当下以启示。
    2. (2) 小说把叙述与议论、事件与认知融汇在一起。结合小说,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3. (3)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认为,获奖作品《应物兄》表现了“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就筹备《孔子传》写-事看,应物兄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寡玉寡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 ,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zou)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 '大夫日:。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日: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耨(nou): 锄草。②梃:棍棒。③穿窬(yú): 穿墙(偷盗)。.

    1. (1) 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B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C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D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合纵、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 B .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备受孟子推崇,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 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 .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 (3) 下列对甲、乙、丙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于是他退而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B .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始于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传播于四海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4. (4) 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5.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 , 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客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注]①张巡,许远,唐代爱国将领。安史之乱时,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②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③翕欸: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开篇从容论死,达观凛然,让人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中,“为臣死忠”是重点。 B . “自光岳气分”七句追叙史事,赞颂张、许二人的崇高气节,“留取声名万古香”语意豪迈积极。 C . “后来者”三句言张、许二公名彪青史,但后来人却鲜有继其志者,矛头直指南宋的蝇营狗苟之辈。 D . 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有具体形象之美和抽象之美,同时运用抒情,蕴含慷慨激昂的刚健之美。
    2. (2) 有人说,这首词是体现儒家伦理道德的杰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词句。
  • 6.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里仁》中“”两句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 (2) 《论语里仁》中,“”两句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3. (3)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阐明了如果“”国家就会灭亡的道理,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另一种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     。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道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     , 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     。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 (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要求: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
    3. (3)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     , 多学科研究丰富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冉宏林介绍。

    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 年至1012年,出土陶尖底盏、陶高领罐、陶敛口瓮等与金沙遗址兰苑地点同类器物形制近似,可知除了存在打破关系的五号坑和六号坑年代稍晚之外,     , 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由此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

    考古发现的青铜大面具、扭头跪坐人像、神坛、玉刀等之前未见的器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通过显微观察和丝蛋白分析在多个坑中     , 填补了西南地区夏商时期无丝绸实物的空白;通过植物考古明确坑内灰烬主要以竹为主,另有楠属、阔叶树材、棕榈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等,表明古蜀国的气候温暖湿润,祭祀区紧邻河边且植被茂密。

    1. (1) 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去掉。 B . 文中“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祭祀坑"中的引号用法不同。 C . 文中“大面具、扭头跪坐人像、神坛、玉刀等之前未见的器物”和“另有楠属、阔叶树材、棕榈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等”中的顿号用法相同。 D . 文中“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和“无丝绸实物的空白;”中的分号用法相同。
    2. (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二下·陕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不学礼,无以礼”。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也曾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也有人说,懂“礼”,即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