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房山区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3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30.0分)
  • 1. (2023七上·吴中月考)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中介绍一件国宝:“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除了巨大的形制,还通过其精巧的工艺,呈现出雄伟庄严之感”。这件国宝是(    )
    A . 三星堆青铜面具 B . 四羊方尊 C . 司母戊鼎 D . 利簋
  • 2. (2023·沭阳模拟)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上述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 武王伐纣的原因 B . 武王伐纣的影响 C . 商鞅变法的背景 D . 商鞅变法的内容
  • 3. (2023·房山一模) 一位学者认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 . 分封制、以德治国 B . 郡县制、以法治国 C . 行省制、无为而治 D . 推恩令、尊崇儒术
  • 4. (2024九下·东平模拟)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下面诗句所反映的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二首》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5. (2023·房山一模) 如图《经济分布的变化》(图中深色区域为主要经济区)能反映出(    )

    A . 中外文化交流 B . 疆域面积扩大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君主专制强化
  • 6. (2023·房山一模)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 . 设置宣政院 B . 设置台湾府 C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设立军机处
  • 7. (2023·房山一模) 历代本草记载“名称多杂”,错漏很多。李时珍搜集书籍800余种,博采细勤,删繁补缺,辨疑正误,用了27年完成的著作(    )
    A .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B . 创编的“五禽戏”帮助人民强身健体 C .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 .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 8. (2023八上·遵义月考) 下列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 林则徐——黄海海战 B . 洪秀全——虎门销烟 C .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 邓世昌——金田起义
  • 9. (2023·房山一模) 近代思想家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怎样治理国家,一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二是变革旧的典章制度。下列体现其思想的实践探索是(    )
    A . 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C .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D . 戊戌变法、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10. (2024九下·安徽模拟) 1912年3月5日,上海《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 . 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 .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 11. (2023·房山一模)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掀起大革命高潮。与此相关的是(    )
    A . 护国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南昌起义
  • 12. (2023·房山一模)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其评价的军事行动是(    )
    A . B . C . D .
  • 13. (2023·房山一模) 下面图文材料反映了(    )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 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C . 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D . 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 14. (2023·房山一模) 如图所示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③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    ④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5. (2023·房山一模) 如图,促成东西方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事件是(    )

    A . 手工工场兴起 B . 租地农场兴起 C . 文艺复兴 D . 新航路开辟
  • 16. (2023·房山一模)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体现这一模式的文献是(    )

    ①1787年美国宪法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拿破仑法典》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17. (2023·房山一模) 19世纪中期的一部著作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部著作是(    )
    A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 《物种起源》 C . 《共产党宣言》 D . 《战争与和平》
  • 18. (2023·房山一模) 以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突袭波兰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③雅尔塔会议召开    ④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④②③
  • 19. (2023·房山一模) 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世界格局演变的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应填写的是(    )

    A . ①巴黎和会②经济全球化 B . ①凡尔赛体系②经济全球化 C . ①华盛顿会议②世界多极化趋势 D .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世界多极化趋势
  • 20. (2023·房山一模) 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连。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背景

    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17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抗美援朝战争

    美苏“冷战”对峙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趋势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 21. (2023·房山一模) 农耕•工业•信息

    材料一:农耕文明的发展

    碳化粟和黍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

    战国时期,铁质农具被普遍使用。出现了在木犁上套V字形铁口铧的形式,即“铁犁铧”。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曲辕犁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清代鼓励官员、百姓开垦荒地。凡地方官招来的各处民人,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

    材料二:1764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夫斯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有转轴、有滑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机器。新机器被各工厂采用,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纱荒”。它的发明在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曾把它称之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摘编自罗长青《纺纱机的发明与演变》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共有财产,它的开发、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产生的覆盖全球、24小时工作的通信网,使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事信息的生产、存贮、分配、交换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类工作的人数和比重,正在急剧增加。电子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加速了信息流动从而使生产与生活的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成了可能。

    ——摘编自宋振峰《论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及影响》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说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新机器名称。结合所学,说说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说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说说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条件。
  • 22. (2023·房山一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所依循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与我国古代“礼治为本、礼法合治”的执政传统异曲同工。在价值目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内蕴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印证。

    ——摘编自吕瑶《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意蕴》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历程

    救国之路

    兴国之路

    富国之路

    强国之路

    时期

    1921-1949年

    1949-1978年

    1978-2012年

    2012年以来

    主要探索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

    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大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史事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④“一带一路”

    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1. (1) 列举中国古代体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主要学派。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 (2) 将下列史实填入相应位置。从以上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①一五计划②邓小平南方谈话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
  • 23. (2023·房山一模) 大国外交,责任担当。

    材料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简表

    朝代

    史实(部分)

    汉朝

    自张骞通西域后,商人们将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A。

    唐朝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往来,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B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医学、建筑等。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宋元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也传入中国。

    明朝

    C的过程中,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清朝前期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

    巴黎和会

    万隆会议

    G20峰会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万隆会议开始,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问题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和解决。2016年杭州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协调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立场,努力维护G20合作大局。

    材料三: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与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探讨加强双边关系。三国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沙特官员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倡议坚持睦邻友好原则,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伊朗官员称,中国在支持其他国家扩大合作和发展关系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推动沙伊复交的中国方案,为乌克兰危机指明方向》

    1. (1) 将材料一表格填写完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一次会议,说出会议召开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在国际会议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方联合声明”的作用。谈谈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所遵循的外交理念。
  • 24. (2023·房山一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材料一:以下是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部分史实

    ①传说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②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③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④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⑤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⑥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⑦党项族首领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⑧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⑨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材料二: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分裂中国。1935年12月,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发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文,其中说:“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同时,强调在四亿五千万人口中,除了汉族占绝大多数外,还有藏、蒙、维吾尔、朝鲜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思想论争——从傅斯年、顾颉刚到费孝通、白寿彝》

    材料三: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摘编

    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9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15年

    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两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2017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将到2020年边境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发展目标,部署实施边境地区就地就近脱贫专项行动。

    1. (1) 选择材料一中相关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历史悠久。

      选择的史实:①②

      论述:华夏族是由传说中的炎黄部落结盟演变而来,春秋时期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由此可见,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历史悠久。

    2. (2) 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傅斯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认识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采取的措施。说出我国的民族政策实施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