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课文理解 提高训...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下·合肥期中)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 B . 《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埋下伏笔。 C .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 . 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 2.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 . 《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 .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 . 《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 3. 下列对文章《庖丁解牛》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 . 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 C .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 . 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 4.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 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以“触、倚、履、跨”四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其解牛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其技艺的高超。 B .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引出庖丁对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C .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日益精进。 D .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已达到极高妙的境界,他不是凭感官的知觉来解牛的,而是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的。
  • 5. (2020高一下·福州期末)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运用比喻说理,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使文章形象而富有说服力。 B . 《过秦论》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示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以此劝谏汉文帝实行仁政。 C . 在正反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很有特色,如用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作对比,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又用蚓和蟹作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D . 韩愈在《师说》中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文中所包含的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 6. (2020高一下·福州期末)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回顾了秦国开凿蜀道的史实,意在写出秦人开辟蜀道的艰辛。 B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作者借咏史表达了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C .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身世,昔详而今略:写白居易的身世,昔略而今详。这样的写法,让二者互相映衬,构思精巧。 D . 《醉花阴》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中的“永”和“又”字具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突出地表达了词人的伤感孤独之情。
  • 7.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之力”指秦嬴政帮助重耳回国的事,此文的晋侯就是公子重耳。 B .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为长者折枝”和“挟泰山超北海”的比喻来阐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C . 《庖丁解牛》中,庖丁比一般的厨子厉害,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的刀因为不用来砍骨头,所以一年才换一把。 D . 《鸿门宴》中,沛公、张良、樊哙一行人凭借谦卑的态度、团结的精神、随机应变的策略,加上项庄的保护,逃过了一劫。
  • 8. 对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磣可怜) B .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 .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 .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 9.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与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目的不仅在于表明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而且也表明他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花名草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 C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并表达了自己的忧心,即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D .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诗人愿为楚王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
  • 10. (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 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 . 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 . 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 . 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 11. (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 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 .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 . 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 . 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 .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 12. (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错误的一项 (   )
    A . 《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B . 《师说》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C . 《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住了。 D . 《赤壁赋》一文,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问答题
  • 13.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
  • 14. (2021高一上·崇明期末) 《劝学》《师说》都运用对比论证,请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 15. 概括《赤壁赋》第三段的内容。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6. 请简单概括《赤壁赋》中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17. 用自己的话概括“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所描述的内容。
  • 18.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19. 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一段对箫声的精彩描写,赏析下面这句话,看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20. 《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等语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 21. 理解下面语句所阐明的道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

  • 22. 阅读下列节选自《登泰山记》中的文句,思考所给文句写了什么内容,它的妙处何在?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 23.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4. 请赏析《登泰山记》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
三、名著导读
  • 25. (2021高一下·北京月考) 概括下列各句中君子具备的品格。
    1. (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 (2) 子曰:“君子不器。”
    3. (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5)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现代文阅读
  • 2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1.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举酒属客              属: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     B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凌。 C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遗留。 D . 桂棹兮兰桨            棹:船桨。
    2.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 凌万顷之茫然 C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 . 舞幽壑之潜蛟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结尾部分总写江天一色,小船飘荡的景色。 B . 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C . 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D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写箫声的悲凉。作者借助于拟人、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