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6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诗歌鉴赏
  • 1. (2017高一下·黄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文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 (1) 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表达什么情感?在此说“别浦鱼肥堪脍”表达了什么情感?

    2. (2)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父形象?有什么意义?

  • 2. (2017高一下·鸡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塘栖道中

    王稚登

    水阔雨冥冥,帆飞去不停。

    人声两漄断,鱼市一江腥。

    云已辞吴白,山初到越青。

    侯芭数行泪,千里吊《玄经》。

    【注】①诗人从江苏到浙江凭吊师友,途径塘栖(今杭州市北),写下此诗。②侯芭,汉代人,曾和扬雄学习《太玄》。

    1. (1)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描写中夹有说明,词语平淡无奇,顺笔拈来,但落笔点很好,为下面的描写张目。 B . 第三句写由天气骤变,两岸集市上嘈杂的叫卖声顿然消失,本句的“人声断”和第二句的“去不停”形成反衬。 C . 颈联“辞”字和“到”字,写出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白云在动,语句新颖奇巧,诗意别出。 D . 本诗有时空的转换,天气的阴晴,色彩的变化,以及诗人情绪的起伏,读来异象纷呈,目不暇接。 E . 本诗手法比较单一,但取景角度流转灵活,或状其貌,或传其声味,或绘其色,移步换形,形各传神
    2. (2) “侯芭数行泪,千里吊《玄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3. (2017高一下·海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 (1) 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 .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 .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 . 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 (2)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4. (2017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 .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 .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 . 七八两句直抒胸臆、以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 . 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 (2) 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5. (2017高一下·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 “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C .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D .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E .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2. (2)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2017高一下·双鸭山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 ,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 , 安得至老不更归。[1]

    【注】题目:①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二字为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慧琳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等人。②荦(luò)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微:狭窄。④佛画:画的佛画像。⑤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⑥当流:对着流水。⑦比喻受人牵制、束缚;⑧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 . 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C . 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D .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2. (2) 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7. (2019高二上·广西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 (1) 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2. (2) 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8. (2017高一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 (1) 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以“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B . 颈联“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C . 颈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味筝声中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D .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E . 诗中重点写“声”,既直接摩拟筝声,又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这种写法与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的艺术是相通的。
    2. (2) 本诗首联点明“悲怨”,以下三联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 9. (2017高一下·天门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

    谢逸(宋代)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①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注】①李白曾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重酿未滤的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词为春闺怨词。一开始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 “春光闹” 化用北宋初期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 “葡萄水绿”是指河的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在水中,把水都染绿了。 D . “黛浅”眉间浅浅的黛色,意味着残妆未整,“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 E . 上阕写春游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写到“青山啼子规”,时间由白天推移到晚上。
    2. (2) 这首词上阕写景很有特色,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10. (2017高一下·武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营造了壮阔雄浑的意境。 B .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句可见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给杜甫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 D . 尾联“鲲鹏”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其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表现自己对前途的绝望。
    2. (2) 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11. (2017高一下·万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 .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 .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 . “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 (2) “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是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几个?试简述。

  • 12. (2017高一下·静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以下题目

    菩萨蛮    宜兴作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 (1) 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2) 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 13. (2017高一下·雅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 (1) 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2. (2) 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 14.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平嵩阁右嵩亭作

    文彦博

    不较平嵩与右嵩 , 大都亭阁画穹崇。

    太行太室当前后,俱是家山入望中。

    【注】①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山西人。②平嵩阁、右嵩亭,均为嵩山上的建筑物。③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太室:即嵩山。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阁”与“右嵩亭”做什么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近苍穹的亭阁。 B . 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在这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为之开阔;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浑然一体,可谓壮丽。 C . 诗人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传达出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豪迈气概的哲理韵味。 D . 此诗想象丰富,“画”字使亭阁与苍穹融为一体,“俱是家山入望中”则是“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具体写照。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5.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 , 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这里词人说自己作诗非常多,有如翰林李白。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表明季候;“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寒手冻,又寓心情凄寒。 B . 三四句承笛怨声声到梅花几度,江南的梅花开落数番,可叹人在天涯,双鬓已斑,诗人自悲仕金太迟。 C . 上片写离别滋味,追忆别时,恍如昨日,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情真意挚,感情进一步深化。 D . 全词以流转自然的音节,迂回曲折的笔势,传达出微妙而细致的内心活动,把无力排遣的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
    2. (2) 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 16. (2017高一下·长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 , 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 . 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 . 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D . 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愁情。 E . 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2. (2) 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又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 17. (2017高一下·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疾苦、怨愤。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 (1) 从诗的题材上看,这是一首诗。

    2. (2) 前六句描写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3. (3) 这首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 18. (2017高一下·石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 .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 .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 .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 .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2. (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19.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 (1)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 (2)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 20.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 (1)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同时,还采用了手法,给人一唱三咏之感。

    2. (2)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 (3)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