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

    “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

    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

    “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和“道德重建”。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

    《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心。“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

    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于是,《诗》自然成为历代礼仪典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依据,“诗教”便成为“礼教”与“乐教”的核心内容。故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诗”与“礼”“乐”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诗”与“礼”在“乐”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在“诗”与“礼”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诗”与“礼”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诗礼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炳军《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 B . 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 C . "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态。 D . "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相通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B . 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C . 材料中的“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 D . 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 . 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C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D . 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为什么依然需要继承诗礼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无名高地

    老舍已是三月中旬,冬与春的斗争更激烈了。 小河的一举一动和任何变化都惹起战士们的、特别是后勤部队的密切注意。运输连的一位老班长每每这么说:“这条该死的河就是咱们的绊马索!”老班长并非怕它,而是想早日消灭敌人,不再教敌人的炮火封锁着咱们的运输线。

    小谭才十八岁,窄长秀气的脸还没有长成熟,每逢炮弹或敌机从他的头上飞过,他总是傲慢地向上斜一斜眼,然后微笑一下——只有饱经世故的中年人才会这么微笑。“老子不怕!”他担任驿谷川渡口的查线接线工作。敌人的炮火日夜封锁着这个渡口。空中的和水里的电线随时被炸断,他得去检查修理。他的瘦长的身子上已受过许多次伤。他不但知道电话是部队的耳目,而且保证使这耳目永远灵通。当他看到手上的、臂上的、腿肚子上的伤疤的时候,他会那么老练地一笑,心里说:现在虽然还不是英雄,这些伤疤却是能作英雄的根据。

    象冲破坚冰的春水,青春的生命力量与愿望是源源而来,不受阻扼的。谭明超切盼有那么一天,能给贺营长当通讯员。想想看,抱着一部步行机,他不仅是部队的耳目,而且是一位百战百胜的英雄的通讯员!这有多么光荣!

    当一营调到后面去调整的时候,谭明超真的遇见了他所敬仰的贺营长。他坚决地清楚地向营长说出他的心愿,说出他正在练习掌握步行机。

    说完,他以为营长也许象敷衍孩子似的敷衍他两句。营长是英雄,到过北京,见过毛主席啊!

    哪知道,营长是那么诚恳、谦蔼、亲热,不但注意地听了他的话,而且详细地问了他的姓名、年岁、哪里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且鼓励他要在业务上努力学习。至于将来有没有机会带他到战场去,营长不能马上肯定,那要看作战时节,兵力怎样配合;团的通信连是有可能分配到营里去的。“好好地干吧!我记住你的名字!”

    营长走了两步,又回头笑着说:“我参军的时候比你还小两岁呢!”

    这短短的一段情景中的每一细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深地印在这青年的心里,比任何图画的色彩都更鲜明,线条更细致。从这以后,每逢值班的时候,他不再用以前常进去的小隐蔽洞,而始终在河滩上,紧守着渡口的电话线。小洞子离渡口还有三十来米远,他不愿跑来跑去,耽误时间。干粮随身带着,渴了就嚼一块冰——他纳闷:为什么吃冰还压不住胃火,嘴角依旧烂着那么一小块儿呢!只在拾起不少炸断的碎线的时候他才跑回小洞,储藏起来。他珍惜那些碎线,象战士们珍惜子弹那样。

    黄昏以前,敌人向渡口发了几排炮,炮一出口,谭明超就听得出,是哪一种炮,和要往哪里打。炮到,他轻快地卧倒;炸过后,他马上接线。地上、冰上、空中,弹片乱飞,可是他好象会找弹片的缝隙,既能躲开危险,又能紧张地工作。

    拾了些碎线,他往小洞那边跑,正遇上几位工兵来搭桥。渡口的木桥是天天黄昏后搭好,拂晓以前撤去,以免教敌人的炮火打烂。

    刚到洞口,迎面来了常班长,背上背着一箱手榴弹。小谭把碎电线扔在洞里,一步跨到班长身旁:“给我!班长!”

    班长的脸扁,眼睛很长,眼珠子总得左右移动好几次才能定住。好容易定住眼珠他又干又倔地问:“干嘛?”“我替你背!老……同志!”小谭不忍看老班长还背着这么重的东西爬山过水。

    “你有你的任务,我有我的任务,小家伙!”班长决定不肯放下背上的负担。

    小谭知道班长的倔脾气,所以一方面敬重他,一方面又想调皮一下。“我替你背过去,你不是怕那条‘绊马索’吗?”老常火啦。“我怕?我打仗的次数总比你认的字多!我愿早早地打一仗,歼灭敌人,不再受这条‘绊马索’的气!我受够了!”

    “我受够了气!”是战士们大家都想说的一句话。本来是嘛,驿谷川东边方圆十来里地都日夜被敌人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敌人看得清清楚楚的,枪炮随时向我们打来。白天,这里没有一个人影;夜晚,我们才能活动。

    东边来了两个人,常班长知道桥必定已经搭好,慢慢地站起来。

    “等等吧,他们还没来。”小谭还想跟班长多扯一会儿。“我丢不了我的兵!你也别丢了你的电线!”班长说的是好话,可是不大好听。

    “丢了我的脑袋,也丢不了电线!”小谭也还了句硬的,颇得意。

    这时候,被常班长落在后边的几位运输员都赶了上来。天色已十分黑暗。常班长赶紧打招呼:“都歇歇吧!要抽烟的可以到洞子里去。”

    大家不肯停下,怕过一会儿敌人打起照明弹,过桥麻烦。上士叹了口气:“真!咱们谁都受着这个月白紫花颜色的邪气!我愿意一下子把敌人全捶在那个山包里,一个不剩!”

    这些话打到每个人的心坎上。

    大家一齐向东望了望。他们想望见的就是敌人常常夸口的“监视上下浦坊的眼睛”“汉城的大门”,“最坚固的阵地”的“老秃山”——“上浦坊东无名高地”,大战即将开始。

    (老舍小说改编)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小谭因没有得到贺营长的明确答复而失望,但却由于贺营长的激励变得更加勇敢。 B . 老班长拒绝小谭的帮助,写出其在小谭面前刻意表现出身为老班长的威信和韧劲。 C . 常班长嘱咐抽烟的到洞子里去,是考虑到大家较为辛苦,洞子里能够更好地休息。 D . 尾段“眼睛”“大门”等词语突出无名高地战略位置的重要,预示着战斗的激烈。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小说多次提到“绊马索”,反映出部队运送物资的艰难,凸显战士们消灭敌人、解除封锁的决心。 B . 小说第二段“傲慢”“饱经世故”等词语的运用,突出小谭对战争的异常反感和不屑一顾的态度。 C . 小说虽然只选取了大战前的几个片段,看似平淡,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 D . "我替你背!老……同志!"这句话,写出了小谭对班长的心疼和敬畏,也写出了他调皮的特点。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文中这些“最可爱的人”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待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曰:“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曰:“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曰:“时卿之功。”始,德宗姑息藩镇 , 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鉴贞元之弊,整法度,削损诸侯,则天下治。”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赠司徒,曰宣献。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B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C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D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擢,提拔、选拔之义,在古代用于提升官职,其义同迁、拔、徙、加封等。 B . 中书,即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掌机要、发政令,隋唐时为全国政务中枢。 C .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军镇,“藩”有保卫之义,“镇”为军镇。 D . 谥,即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黄裳能够明察秋毫。黄裳揭穿了李怀光和监军假托皇帝诏令诛杀大将的阴谋李怀光被质问后流汗服罪。 B . 杜黄裳深受皇帝宠爱。宦官想请求德宗把韦曲这个地方赐给公主,德宗认为这是黄裳家族的故乡,不可变动。 C . 杜黄裳富有军事才能。刘辟反叛,黄裳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全权指挥,自己从中指点,全都切合战机。 D . 杜黄裳能够宽以待人。黄裳生病时,医生给他用错了药,导致病情加重,他最终并没有发怒,也没责备医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

      ②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

    5. (5) 面对德宗姑息藩镇引起的后果,杜黄裳有何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

    刘长卿

    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

    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

    山开斜照在,石浅乱流难。

    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睦州司马时所作。②子陵滩,又名严陵濑。严陵即严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后召为谏议大夫而不就.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首联上句交代作者屡次遭贬的际遇,悲愤之情由此溢出;下句交代出游地点,无穷联想与感慨尽在不言中。 B . 颔联选用傍晚时分的“江树”“沙禽”“寒水”等意象,营造了凄清氛围,烘托了作者落寞、感伤的心境。 C . 颈联写景远近结合,描绘出了大山断开之处斜照仍在、水浅石出、溪流受阻的景象,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D . 此诗多选取衰飒、萧条的景物,运用工笔,营造出一个清冷淡远的艺术世界,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2. (2) 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强大气势的两句是:“ 。”
    2.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 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读屏这种电子阅读方式的确方便快捷,还可以将零星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因而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但缺点是难以进行系统和深度阅读。

    读书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有仪式感,更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是人类进行系统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读书存在不能随时随地想读就读的弊端。

    班级准备围绕“读屏•读书”的话题,举办讨论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讨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时过境迁,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身临其境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放浪形骸,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至理名言,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 . 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 . 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 . 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 . 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 . 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 . 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 8. (2023高一下·调兵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①)。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A____________,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B____________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③),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C__________ , 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