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填空题
二、句子默写
    1. (1) 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
    2. (2) ,冷露无声湿桂花。(《十五夜望月》)
    3. (3) ,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4. (4)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5. (5) 出岭同谁出?!(《南安军》)
    6. (6) ,欲别故乡难。(《别云间》)
    7. (7) 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8. (8) 人固有一死,或,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
三、选择题
  • 3. (2023六下·牟平期中) 下列选项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腊八粥》一文围绕着腊八粥,描绘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几幅画面,既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情味,又充满童真童趣。 B . 我们有不少古诗问与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例如“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就与我国古时春节的风俗有关。 C . 及笄古时指女子十三四岁,古代女子满十三四岁就要结发,以“笄”贯之,同时也代表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D .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一书,该书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4. (2023六下·牟平期中) 下列对《艾青诗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艾青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 . 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 . 1978年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D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四、基础知识综合。
  • 5. (2023六下·牟平期中)     你说你喜欢王维的山,李白的海,我却想带你领略山与海的烟台,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美yù著称于世,这里依山傍海,烟波浩淼,可谓人间瑶台。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奇观、八仙过海的神话、徐福东渡的故事、秦始皇射鲛的传说为烟台的山山水水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近代开埠时期留存的深厚中西方文化积淀,更是形成了中西合bì、(A.独具特色   B.巧夺天工)的美丽海滨风情,使烟台成为(A.目不暇接   B.闻名遐迩)的滨海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
        春季到烟台,可登山踏青,欣赏洁白如雪的梨花,寻找浓浓春意。夏季到烟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运的话,在夏秋之交还能亲眼目睹海市蜃楼的奇观。秋冬季节则可采摘蔬果,品葡萄美酒;亦可赏雪泡温泉,感受隆冬的美妙。
    1. (1) 根据拼音写字。

      美yù    中西合bì

    2. (2) 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写在文中空白处。(填写序号即可)
    3. (3) 仿照画线句子,将后文空白处补充完整。
五、综合性学习
  • 6. (2023六下·牟平期中) 班级公众号打算推送“名人在烟台”系列专题,同学们搜集到王懿荣相关资料,请仔细阅读,完成相关任务。

    资料一:王懿荣,字正儒,烟台市福山区人。光绪二十五年,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资料二: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王懿荣受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皇帝与慈禧出逃。王懿荣书绝命词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最后终于投井自尽!

    1. (1)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到王懿荣是一个怎样的人?
    2. (2) 根据上述材料,同学们拟书写一副对联,表达对王懿荣教仰之情,请你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下联:大义凛然忠心殉国情

六、名著阅读
  • 7. (2023六下·牟平期中) 根据《鲁滨逊漂流记》的情节发展,将下列情节填写到恰当位置,(填写序号即可)

    ①到达巴西,经营种植园   ②遇到海盗,沦为奴隶   ③船触礁石,流落荒岛
    首次出海,遭遇风暴→A →BC→搭救船长,抵达英国

七、诗歌鉴赏
  • 8. (2023六下·牟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注释】①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晦日,指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②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③可人:称人心意。

    1. (1) 赏析“节物相催各自新”中的“催”字。
    2. (2) 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八、翻译
九、课外阅读
  • 11. (2023六下·牟平期中)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辄:就。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大概。⑥曩:从前。

    1. (1) 翻译下面加点字。

      ①喜滑稽饮酒者游 

      发愤自惩艾 

    2. (2) 翻译句子。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3. (3) 读了这个小短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用一句古诗词来表达。
十、现代文阅读
  • 12. (2023六下·牟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与天下共明月

    卓然

    ①月到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苏轼独坐雪堂饮酒赏月,吃着自己制作的小月饼,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给后人展开了一个怅恨无限却又万象晴明的空间。

    ②在我的家乡小镇上,很少有人能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妙旨幽深的诗句,但人们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与天下共明月,那是小镇人浓浓的文化情结,是属于小镇人的精神财富。

    ③走进八月,要开始打月饼了。把软高粱穗子削掉,把甜甜的高粱秸铡成小段儿,用大锅煮,把煮过高粱秸的水在大火上热。热成黏黏的、甜腻腻的糊状,那是“饧”,“饧”是自己熬的,核桃、红枣是从自己树上打下来的,芝麻、瓜子是自己地里种的,打月饼所有的原料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这就叫自食其力吧。

    ④小镇上打月饼的总领是五爷。五爷邀请小镇的师傅们来他院子里,把秸饼、红枣、核桃、花生等原料捣碎,连同青红丝、饧、冰糖,掺和到蒸熟的白面里,用麻油搓成酥酥的月饼馅儿。

    ⑤在做月饼的同时,也要做好月饼皮儿。把面、饧与麻油掺和到一起,在大案子上揉搓掉打。特别重要的一个动作是“提”。把面提起来,猛猛地掉下去;再提起来,再猛地掉下去。如此反复,直到把“饧和面”提溜到如胶如漆,如瓷如玉。那个“提”的功夫是做月饼的重要程序,名叫“提糖”。所以在我们小镇上,月饼就另有了一个很乡愁名字:提糖。

    ⑥“提糖”馅做好后,抟成青核桃大小的馅团,用做好的月饼皮包起来,放到梨木雕花的模子里,拿木用力往模子里打,只有用力打出来的提糖才会没有瑕疵,才会有清晰的花纹和文字。这就叫“打提糖”。

    ⑦提糖是用力打到模子里去了,怎么脱出来呢?把梨木雕花模子的四个平角放在大案子上依序轮番磕。砰!砰!砰!……远远听着,犹如长安捣衣声。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周遭是清晰的瓦楞,中间端端的四个字:中秋月饼。两旁两朵牡丹,寓意花好月圆,荣华富贵。

    ⑧烤提糖在院子中间的廊厦底下,烧的是梨木、柿木、杜梨木、枣木、桃木和杏木,只有果木烤出来的提糖才是正经味儿。鳌子在下边烤,盖子在上边熏。一烤一熏,上下夹攻,熏烤出来的提糖不变色,不变形,模样端雅,品相娴静,莹如蜜蜡,玉色含章。

    ⑨小镇上有两种月饼,一种是五爷院子里打的,上边尽管有“中秋月饼”四个字,但我们却习惯叫“提糖”;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的,没有别名,单叫“月饼”。

    ⑩母亲蒸的月饼一个五层,每层原料各异,味道不同。月饼并不一样大,最大的如初升明月,一个比一个小,最小的像寿桃,蒸熟之后的月饼一套五个,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白塔。母亲蒸的月饼,既可以品尝,也可以欣赏,还可以当饭吃。如果把提糖比作一章赋,母亲蒸的月饼就是一首诗。母亲蒸的月饼,不但有提糖应有的味道,还有新麦香和伏面香,与伏面的白,以及母亲的巧和母亲的自出心裁。要讲风味,母亲蒸的月饼才是我的家乡地地道道的中秋风味。

    ⑪中秋节送“提糖”是敬意,只有小辈送给长辈。给岳丈,给祖父和外公,给婶婶、姨姨和姑姑。在我们小镇,有那么一个人,人们在过节的时候都会记得他,记得给他送一个“提糖”,或者送一角“月饼”。那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介寒微的教书先生。我们小镇上很少有人奢望先生把孩子推出龙门,只要孩子能识几个字,能看住“门户”,就全凭了人家教书先生,尊师重教,是风尚,也是传统。

    ⑫尽管这些都是八月十五时候送的,却不能叫“送十五”,只有母亲蒸的月饼送给女儿才叫“送十五”。把母亲蒸的“月饼”从大到小摞到篮子里,还会放些核桃、柿子、枣儿、嫩玉茭、毛豆。女儿家里虽然也有这些东西,但是父母却总想着把一整个秋天都送给女儿,送给女婿,送给外孙。

    ⑬除了给女儿送十五,母亲会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送给左右邻家。其实我们并不叫送,用一个“送”字,没有意思,不近人情。我们叫“花”,给左邻右舍“花月饼”,文雅,悦耳。别说乡村少文化,几千年的乡愁,几千年的文明,都沉沉地裹在一个灿若锦绣的“花”字里。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二句:“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一角月饼一句话,小镇的小巷里就像刮起来一阵春风,小镇的天空也像飘浮起了一片带春雨的轻云。

    ⑭一家“月饼”几家尝,几家“月饼”一家尝。咬上一口月饼,把中秋的欣悦和明月播洒在人世间的光华,一起咽到肚子里。一角月饼,殷殷多情,浓到千年万古化不开。

    【注释】①饧táng:麦芽糖。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阅读③-⑧自然段,将“打月饼”的经过补充完整。
      →做馅→做皮→②

       

    2. (2) 文章除了介绍了小镇人过中秋打月饼的习俗,还介绍了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填写表格。

      习俗

      特点

      表达的情感

      送“提糖”

      表达敬意

      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意

      花月饼

      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

      送给左右邻家

    3. (3) 根据要求,赏析句子。

      ①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二句:“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

      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

    4. (4) 文章题为“与天下共明月”,请用一句古诗词,表达与其相近的意思。
  • 13. (2023六下·牟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爆  花

    梁刚

    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学渣 , 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985大学的硕士生。即便基因遗传不那么精准,也不该走得太远。

    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

    ③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死亡游戏"。

    ④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份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抖音”视屏,说:“看看这段。”王莉接过看了一下,“抖音”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自称也是一名大学生,上过班,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操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

    ⑤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⑥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好。”王莉应道,她抬眼看着儿子蹿高的背影,想松口气,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啊。王莉问:“养花喜欢吗,儿子?”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好。”儿子爽快答应了。他喜欢做除了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⑦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

    ⑧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他并没什么特别,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却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儿子奇怪了,就问:“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长叶子,你爆花?”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

    ⑨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他统统剪掉。”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就是主干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学习的主课,其他的电脑游戏什么的统统要修剪掉……”“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

    ⑩王莉说:“这两者的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

    ⑪“好吧,我想想。”儿子道。

    ⑫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特意用一条微信告诉王莉: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重点高中。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

    (选自《羊城晚报》)

    1. (1) 文章开篇写“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学渣”,阅读文章后,你认为儿子成为“学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 (2) 王莉与儿子养三角梅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借助养花经历,王莉让儿子获得了哪些启示?
    3. (3) 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4. (4) 根据文意,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十一、作文。
  • 14. (2023六下·牟平期中) 回顾过往岁月,是否有那么一天,让你想起来就心绪难平呢?就如那个星期天之于史铁生。

    请以《那一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吧。

    要求:①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