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2023年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58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 1. (2023·滁州模拟) 中原地区由于玉矿匮乏,早期文明一直缺少玉器,装饰品也以陶、蚌、骨、石质居多。但近年考古发现,在陶寺文化(今山西南部)遗址中出现了具有良渚风格的琮、钺、环、梳等大件玉器。这表明,新石器时代( )
    A . 南北审美观念趋同 B . 部族联系趋于紧密 C .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 D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 2. (2023·滁州模拟) 西汉前期“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但仍然规定“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武帝时代,朝廷多选经验丰富的富商大贾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史益多贾人矣”。这一调整旨在( )
    A . 改革抑商政策 B . 整顿官僚系统 C . 管控社会经济 D . 扩大征税对象
  • 3. (2023·滁州模拟) “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的国家礼制,如图是《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唐玄宗封禅仪式的流程。据此可知,当时的封禅活动( )
     
    A . 彰显了皇权的神圣性 B . 体现了教化的广泛性 C . 折射了礼制的普适性 D . 强调了专制的独断性
  • 4. (2023·滁州模拟) 明初统治者视御史为“耳目风纪之司”,强调应选用性格耿直且具脊行政经验的“老成”之人担任,还特别规定新科进士不得擢用为御史。该规定有利于( )
    A . 提高御史秩位 B . 增强治理效能 C . 提升官员素养 D . 保证监察独立
  • 5. (2023·滁州模拟) 1860~1862年,清朝地方16个乡试中停科者达12个,为庚子事变前乡试停科最多的时期。1864年,清廷下诏恢复正常科举考试并扩大捐输及乡试中举名额。此举反映出清廷( )
    A . 着力培养新式人才 B . 拓宽政府税源 C . 意图笼络汉族地主 D . 示好西方列强
  • 6. (2023·滁州模拟) 20世纪初,陈天华曾批评当时“出洋学生”未能用“卢骚的《民约论》”来“喊醒祖国同胞的迷梦”;但在《狮子吼》中,他则虚构出具有“反清复明”色彩的“民权村”世外桃源。这说明当时( )
    A . 民主革命缺乏基础 B . 托古改制成为潮流 C . 西学东渐影响日深 D . 清末新政激化矛盾
  • 7. (2023·滁州模拟) 1939~1941年间中美四次借款购料金额分配表(单位:千美元),据如表可知,当时( )                      

    年份

    借款金额

    军用物资

    工业器材

    机器

    汽车及配件

    油料

    运费

    图书仪器

    1939.2

    桐油借款25000

    7733

       

    12096

    3910

    1300

     

    1940.4

    华锡借款20000

    13962

     

    1940

    621

    3477

       

    1940.10

    钨砂借款25000

    6081

       

    4120

         

    1941.2

    金属借款25000

    9681

    14656.7

     

    458.4

       

    800

     

    合计

    37457

    14656.7

    1940

    17295.4

    7387

    1300

    800

    A . 中国抗战得到普遍支持 B . 民族工业发展失衡 C .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D . 正面战场形势严峻
  • 8. (2023·滁州模拟) 1953年4月,中共中央下达指示,要求党员干部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著作,并选取相关文件配合研读。在中央精神指导下,各级党政机关很快做出学习部署。这一指示的出台缘于( )
    A . 土地革命全面开展 B . 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 C . 美苏冷战持续升级 D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 9.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 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 B . 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 . 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 D . 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 10. (2023·滁州模拟) 中世纪早期,书籍中儿童游戏的画面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到了15世纪,儿童游戏的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欧宗教画作中。游戏不再有罪,反而成了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表明( )
    A . 人文主义传播 B . 宗教改革兴起 C . 人神关系重构 D . 世俗生活多样
  • 11. (2023·滁州模拟) 18世纪中期,英国伯克郡一位富家小妞在写给姐姐的信中抱怨:“农夫的女儿去教堂,戴着用薄纱、丝带和假花点缀的帽子,和我们一样奢侈如果星期天去教堂,你都会怀疑我不是这个教区最富有的人。”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B . 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C .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 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 12. (2023·滁州模拟) 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说:“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医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曰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 人口迅速增长 B . 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 C . 粮食依赖进口 D . 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4.0分)
  • 13. (2023·滁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中后期,专业汇兑、承担存放款的票号出现,其中以山西票号最为著名。票号业务主要是通过分布在全国重要城镇的分号进行,但分号不留流动资金,资本全部储存于总号,获利亦由总号统一计算。在管理上,财东聘请大掌柜进行管理,如营业决策、分号设置、人员调配等皆归大掌柜负责,双方凭信义合作。民间商业脑资和异地结算在山西票号的运营下顺畅起来,商业贸易迅猛发展。票号除承担城镇问的货币清算之外,后期还代理了清廷的部分汇兑及贷款业务。复杂的资金周转困局使票号经营难以维系,不能适应海洋贸易和现代银行的挑战。辛亥革命之后,大多数票号搁浅关闭。走向衰败之路。 

    ——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为筹集英法战争军费, 1694年辉格党人主导成立了英格兰银行。三年后,英国政府再次向其借款,并颁布法令禁止其他同类型银行成立。在此之后,英格兰银行获得纸币发行的准垄断权,逐渐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给。19世纪中后期,英格兰银行已经成为“银行的银行”,承担经理国库、发行货币、平衡物价、调节利率、保管外汇等职责。虽然不是最早的发明者或实践者,但是通过吸收和创新,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已成为现代国家中央银行的范本。 

    ——摘编自孙立新《英格兰银行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山西票号经营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西票号与英格兰银行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近代金融业兴衰的历史启示。
  • 14. (2023·滁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垄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 3种阶段演进特征:  

    ——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

    据此,选择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5. (2023·滁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公元前 18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对亚欧农业带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入侵。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首先,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其次,农耕民族在文明程度上高于游牧民族,但相较之下又过于文静柔弱、缺乏活力。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最后,文化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大千百倍,游牧民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征服最终会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 (1)  以具体史实,说明“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