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才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镂金错采、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他在《论文学》这本书的第一节也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在《诗论》一书中,朱光潜用王国维的“境界”一词来称呼“美”的本体。他说:“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则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们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他说的“诗的境界”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意象”。

    朱光潜在《诗论》中还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每个人的独特的创造,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中的虚实结合不是“虚”和“实”的二分组合,而是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用逼真的形象表现内在的精神。 B . 如果《诗经·硕人》没有后两句的“虚”,前五句便只是形象的堆砌,尽管描写细腻工致,却不能创造出空灵的艺术美。 C . 意象是美的本体,是“情”与“景”的交融贯通、和谐共生。如果没有“情”与“景”的统一,就没有审美意象。 D . 朱光潜认为,文艺源于现实世界又高于现实世界,反映现实人生又超越现实人生,艺术世界比现实人生更纯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的论述对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本质相同,但论述角度不同,材料一为艺术创作,材料二为艺术欣赏。 B . 材料一主要用丰富的例子、通俗的语言阐明抽象的美学问题;材料二善于引用美学理论对观点进行多层次阐发。 C . 艺术创作之所以要化实为虚,是因为艺术是一种创造。艺术家要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新美,作品才有价值。 D . 月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短歌行》《赤壁赋》《虞美人》中月的寄寓不同,这体现了审美意象的独创性。
    3. (3)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的一项是(    )
      A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4) 福建莆田诗人林韫林在山东道上作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绘一便面(扇面),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请结合材料一,从虚实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零零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注释】周蓉原是国内知名教授,前夫私自把女儿带到了法国,周蓉只身来到法国,历经重重困难找到女儿后,却在办理回国的签证时受阻。为了陪伴女儿,她只好留在法国,成为一个为了谋生而到处漂泊的“移民”。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蓉之所以注重自己的外貌和着装,根本原因是她爱美、敏感,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B . 对于自己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这一想法,周蓉自嘲其可笑,表明她认识到了自己的虚荣。 C . 老先生认定周蓉有欧洲血统,除了因周蓉的才貌特点,还跟他作为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有关。 D . 小说插入了法国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的内容,侧面表现了周蓉在法国谋生的艰难。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蓉对法国文学的见解超过了一般的法国人,有时会产生无人交流的孤独感,这为下文与老先生的热烈对话作铺垫。 B . 周蓉由乔治·桑的矛盾心理谈到世界的矛盾,照应了上文她对法国文学的了解,也体现了她作为知识女性的洞察力。 C . 周蓉和老先生对乔治·桑小说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个分歧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D . 小说将周蓉置身于异国的背景中,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有利于读者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主人公。
    3. (3)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镜子”,请分析其用意。
    4. (4) 《人世间》代表了梁晓声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度,体现了他浓浓的家国情怀。请简要分析这种家国情怀在文中的表现。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治天下可之掌上   运:运用 B . 者也   贼:伤害 C . 不夺不           餍:满足 D . 税敛,深耕易耨   薄:减轻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B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C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王,一指已故君王,一指古代圣王。文中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位圣王。 B . “利吾家”的“家”指家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相同。 C . 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用以谦称自己,文中是梁惠王自称。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B . 对于梁惠王想要求利的问题,孟子并未直接回应,而是从大夫、士和老百姓的心理出发,从侧面阐明求利对国家的害处。 C . 材料二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实际上也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 两则材料均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从人性的角度证明其合理性,材料二从治国的角度论证其可行性。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③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作此诗时,黄庭坚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和前韵”,指依前一首诗的韵作诗。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上与眉山隐士史应之相互酬唱之作。 B . “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不同。 C . “身健”“加餐”“舞裙”“歌板”是诗人勉励众人保养行乐之辞,也写出了宴席热闹欢快的场景。 D . “黄花”“白发”色彩明快,相互映衬,照应上阕的“簪花”。赏菊、簪菊是重阳旧俗,寄寓丰富。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狂士”形象,其“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人们常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勉励读书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坚毅的品格。
    2. (2) 在《将进酒》中,“”成功地塑造了诗人自信、豪迈、洒脱的形象。
    3. (3)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4. (4)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时心中有怨气。文中“”揭示了屈原“生怨”的直接原因。
    5. (5)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矛头直指汉将的是“”。
六、选择 简答
  • 6.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要对话世界,要学习人类的先进思想艺术成果,更要传承历史悠久的精神血脉。就像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走向传统文化,接续儒家命脉,让许多当代作家走向历史深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对儒家文化价值的开掘上收获颇丰。

    而论及当代山东文学,就不能不说到张炜。张炜被称为“一生都在行走”的作家。一方面,他走遍胶东大地,足迹所至,皆有华章;另一方面,他对传统文化 , 践行一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问世的、在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古船》的主人公隋抱朴的许多行为显示出骨子里的儒家的仁爱与担当。每当村子里的粉丝厂面临“倒缸”危机,行将给村民造成经济损失时,他都会出面“扶缸”,。张炜越是前行,越是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也日渐沉醉其中。他表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信念,要用一生去落实和践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B . 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C . 像你这样博学善谈的人应该去当主持人,窝在这里着实可惜。 D . 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3. (3)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天”提供了独特的功能,与问天实验舱不同,“梦天”的气闸舱不再作为航天员出舱使用,而是。在这之前,一般是通过航天员“出舱带货”进行舱内外货物的转移、安装,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航天员出舱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而且航天员频繁进行出舱活动还将面临空间环境中更为复杂的安全考验。货物气闸舱采用“内舱门+外舱门”双门设计:通往工作舱的内舱门,是隔离舱内与舱外空间环境的关键设备; , 则是货物通往舱外的出舱口。为了保障航天员在轨安全,内外两道舱门不会同时开启。应用货物气闸舱之后,航天员将不再需要穿舱外航天服送载荷出去或接回,“梦天”的气闸舱就像“国际货运港口”,接受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是空间站重要的一项能力创新。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梦天”的气闸舱就像“国际货运港口”,接收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是空间站重要的一项能力创新。 B . “梦天”的气闸舱就像“国际货运港口”,承担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是空间站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 C . “梦天”的气闸舱就像“国际货运港口”,接收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是空间站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 D . “梦天”的气闸舱就像“国际货运港口”,承担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是空间站重要的一项能力创新。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纪录片《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播出首集,讲述的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王导演认为,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纪录片,尤其是关于科学家的纪录片,让更多杰出但不为人知的科学家走向台前。王导演的纪录片邀约却遭到许多科学家的拒绝。顶尖物理学家潘院士表示,科学家的战场不在台前而在幕后,哪怕不为人知,也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研究。

    对于王导演和潘院士的观点,你不赞同谁的观点?请给他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明确收信人身份,统一以“智明”为写信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