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怜是一种自珍,对自我性灵的珍摄。南朝裴子野说:“若悱恻芳菲,则楚骚为之祖。”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楚辞是清香四溢的,又是缠绵悱恻的。楚辞的香中有冷,冷中孕香,可谓一剂冷香之丸。

    屈原有洁癖,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外在的。屈原还是个精神上的洁癖者。古语有所谓“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楚辞的精神气魄足可当之。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是他毕生的追求,在蝇营狗苟的楚国,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用玉石俱焚的决心来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

    他的诗满溢着这种洁净情怀。《离骚》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是一位以香为生命滋养的人,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像《庄子》中所描绘的“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大鹏,他用生命护持洁净的精神。

    楚文化中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在那个泽国的水上岸边,生长着无数的香花异卉,自古以来,采香草以赠美人,悬香花以避邪逆,储异卉以净身心,形成了丰富的楚地风俗。楚辞吮吸着这样的文化,将其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出落为一种自珍的精神。

    唐李善说:“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王国维说,楚辞的传统在“要妙宜修”。这样的评价很有见地。从美学观念的发展看,楚辞确立了内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说,楚辞的“自怜”,就是“自爱”。庄子也追求性灵的独立高洁,但庄子并不强调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在中国,楚辞几乎成为美的化身。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美与丑的拔河中,在净染、污染两种力量的较量中,楚辞强化了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楚辞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影响。从美学上看,它不是启发后人喜欢香草美人,而是珍摄自己的精神。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摘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生活在战国的屈原和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同为古代中国的伟大诗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与忠君思想。

    屈原在《橘颂》中,借颂橘之品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查志兮。”在《离骚》的结尾处,屈原以“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在处境险恶的情况下,也不离开故国。生活在大一统时代的杜甫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对开元盛世赞美有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代的一场内乱,杜甫为此写下了不少诗篇,反对分裂,支持平乱,维护国家的统一。当得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时,他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屈原和杜甫既是爱国的,又是忠君的,但二人却不是愚忠。“爱国”的内涵是丰富的,真正的爱国者,不仅表现为抗击外敌时能够挺身而出、为国捐躯,而且还在于能为民富国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屈原和杜甫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爱国志士大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处处为国家利益和前途着想,忧国忧民,坚持正义,敢于针砭时政,具有批判精神,不惧怕打击迫害乃至牺牲生命。

    屈原诗中忧国忧民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等。屈原不但敢于批判“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的腐朽黑暗的政治,还敢于批判昏君“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知道他的批判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但为了存君兴国,造福于民,他也就无所顾忌了,他表示为了国家,为了“美政”理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表现他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正是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操、高尚的人格、不向腐败黑暗政治低头的骨气,赢得了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的高度赞扬。

    杜甫的爱国爱民的情怀早已被世人所公认,杜甫的忠君观念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也决非愚忠之人。杜甫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后不久,房琯得罪肃宗被罢相,杜甫因营救房琯而触怒肃宗,结果被肃宗赶出朝廷,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凡事要从国运民生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就难免不与统治集团发生矛盾,往往会“犯上”、“逆龙鳞”;只有那些为了个人荣华富贵的佞臣群小,投机钻营者或明哲保身者,才会有愚忠的表现。

    (摘编自吴贤哲《爱国与忠君思想在分裂割据和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追求内美和外美相融合的美好世界,甚至不惜舍弃生命去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 B . 对香草香花的热爱,是楚地由来已久的风俗,对楚辞文化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C . 无论是对开元盛世的赞美,还是对安史之乱的忧虑,都体现了杜甫爱国爱民的情怀。 D . “屈平辞赋悬日月”,表明李白对屈原文采的推崇、人格的赞赏和创作精神的继承。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屈原的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 . 屈原在“芙蓉”“木兰”“秋菊”等代表美好高洁的事物中寄托了主观情感。 C .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说理,都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D . 不同于那些迎合圣意、一味愚忠的佞臣群小,屈原和杜甫是真正的爱国者。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香草美人”美学意义的一项是(   )
      A .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C .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D .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辛弃疾《蝶恋花》)
    4. (4) 请引用《离骚》中的相关语句在文中横线处补全论据。
    5. (5) 学校公众号设计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专栏,小盐同学建议推出“屈原·杜甫·陆游”专题,请结合两则材料和相关作品,代小盐阐述将陆游置于此专题的理由。
  • 2.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团圆

    鲁迅

    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

    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

    文本二:

    《阿Q正传》第七幕

    陈白尘

    〔舞台现出咸亨酒店。是次日夕阳西下时分。

    〔柜台外站着五位老酒客: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王胡和小D。

    〔航船七斤正在讲述新闻。酒客们热心又似淡漠地倾听着。

    七斤  ……砰的一声枪响,他就倒下去,死了!城里人都稀奇,叫做“枪毙”,这还是第一回!

    众酒客  (似赞赏又似惋惜)哦!……

    掌柜的  你说,有没有杀头好看?

    七斤  城里人都说,没有杀头好看。还说,他游街游了半天,也没唱一句戏,白白地跟了一趟!……

    众酒客  (似表示惋惜又似不满)唉!……

    七斤  他呀,就不该满街嚷嚷造反!我早劝过他!

    老拱  我说哩,他先不该嚷嚷姓赵!

    阿五  真的!他到底姓不姓赵呀?

    掌柜的  谁知道呢?(长长的一声叹息)唉!……

    〔众酒客都以为掌柜的要发表高见,看着他。

    掌柜的  (取下水牌,用抹布擦去一行字)该死的阿Q,还欠我四十五文酒钱呐!

    众酒客  (似乎表示同情,也都轻轻地叹声)唉!

    〔只有小D一直不吭声。

    小D  (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

    七斤  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唱一句戏!

    小D  2020(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

    〔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象阿Q了。

    〔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娶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写阿Q被捕的情节,官兵、警察等人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 B . 文本一中的“老头子”看似“和气”,三次审讯阿Q,都未对他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但却哄骗阿Q签字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 C . 文本一中阿Q在游街示众的人丛中发现了吴妈,但吴妈只是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 D . 文本二整合了《呐喊》不同篇目中的人物,如咸亨酒店的掌柜、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暗示了阿Q的生存环境。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叙述视角富于变化。阿Q被押上刑车示众前,作者以全知视角叙述阿Q与众人的情形,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 B . 鲁迅笔下的文言词汇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中的“行状”庄词谐用,有着独特的内涵,耐人寻味。 C . 文本一中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身上的奴性特征。 D . 文本二末尾的“解说词”意味深长,是作者在理解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再创造,融汇了自己的感悟思考,揭示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3. (3) 文本一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 (4) 文本二最后写“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象阿Q了”。这样的安排符合鲁迅的原意吗?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 , 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故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太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秋,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使B功C业D陵E迟F太G义H不I及J邪K盖L天M命N有O归P不Q可R以S智T力U争V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委质,文中指臣服归附,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意思相同。 B . 丁宁,文中指嘱咐,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中的“丁宁”意思相同。 C .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D .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备得到东吴的协助,大败曹军,在平定江南和益州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B . 诸葛亮辅佐后主时,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裁决,对外结盟,对内平乱,赏罚分明。 C . 诸葛亮颇有理政才能,但身边缺少像韩信和王子城父这样的名将,功业不及萧、管。 D . 诸葛亮的文辞和意旨都不能到达偏远的地方,是因为他言说的对象都是普通百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②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故未能有克。

    5. (5) 与《三国演义》中“多智而近妖”(鲁迅语)的诸葛亮相比,本文中诸葛亮的形象有何差异?请指出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 4.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侯庙》前两句描写所见之景,庙中壁画剥落,庙外草木茂盛。 B . 《武侯庙》后两句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的生活、以身许国的行迹。 C . 《蜀相》一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全诗格调深沉悲壮。 D . 两首诗都从祠庙美景入笔,追述武侯生平,景、事、情、理融为一体。
    2. (2) 两首诗都以诸葛亮为抒怀对象,请简要概括两诗对武侯情感的异同。
  • 5.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将进酒》中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2. (2)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借李存勖宠用伶人导致身死国灭的史实,阐释了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道理。
    3. (3) 鸥鸟在古代诗歌中,往往寄寓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水稻……与以往文艺作品所描述的唯美浪漫的田园生活不同,劳作纪实互动综艺《种地吧》让“种地”真正成为动词,扎扎实实地种,不是__________________、装腔作势的“体验”,也别跟我扯什么组CP,你真正需要的是和土地进行踏实深入的沟通。

    当然,把“种地”这门古老的手艺写成文字、搬上屏幕,不是真正的农民做的事,农民甚至不是这类作品的目标观众。10个青年也终将回归城市,但土地、阳光、雨露,在四季轮回的时空变化中带给大家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真理——认真干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因“割稻谷”等问题,节目组动辄被扣上“糟蹋粮食”的帽子,如此上纲上线,乍一看是尊重劳动、农民,实际上是将“三农”问题__________________,反而切断了普通人了解“三农”的重要路径。进而言之,把田园作为舞台,把种地作为才艺,也有助于那些生活在云端里的有闲阶层,打破对“三农”的傲慢与偏见。大多数农民对读书人拥有敬畏,但很多掌握学识和文化话语权的人,对“三农”缺乏尊重和认识,更别谈了解。希望《种地吧》能够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看清楚自己的“幸运”和“局限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蜻蜓点水  一成不变  束之高阁 B . 走马观花  亘古不变  置之不理 C . 蜻蜓点水  亘古不变  束之高阁 D . 走马观花  一成不变  置之不理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也不是一味追求综艺效果,而是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7.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神舟十六号的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成功入驻“天宫一号”。

    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载荷的管理,从事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实验设备的操作,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收集、整理,乃至分析。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活动的深入,空间科技活动越来越专门化,职业航天员大都是飞行员或试飞员出身, _________①_________,难以胜任这些科学技术工作,于是载荷专家应运而生。________②__________对其称呼不同,如美国在阿波罗登月阶段称为“科学家航天员”、在航天飞机阶段称为“载荷专家”,俄罗斯在和平号空间站阶段称为“研究航天员”等。

    神舟十六号任务中,载荷专家的加入标志中国“飞天”进入了新阶段、新境界。着眼未来,如何让更多的科学家拿到太空“门票”,甚至让普通人也享受一把“太空旅游”, _________③_________,而是展现在不远处的新征途。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载荷专家”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放翁诗学所以绝胜者,固由忠义盘郁于心。”——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闻一多《楚辞研究论文集》

    上述材料将诗人的精神和德行作为诗歌品评的核心取向,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