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语文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大多以四书五经命题。 B .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长期传承这种精神。 C .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就是“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B .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C .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D .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3. (3)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 .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D .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4.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河·社戏 

     沈从文 

     两个唱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三黑子说:“人人都说橘子树是摇钱树,不出本钱,从地上长起来,十冬腊月上树摇,就可摇出钱来。哪知道摇下来的东西,衣兜兜不住,倒入了别人的皮包里去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些人发了横财,有什么用,买三炮台烟吸,好了英美烟公司!”

    一个丑角说:“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

     “葫芦黄瓜一样长,有什么好说。” 

     “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 

     另外一个丑角插嘴说:“斫你个癞鼋头!” 

    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自作风流的船案子,保安队兵士,都装作有意无心,各在渡船口岔路边逗留不前,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线上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照炙得红红的。 

    这一天,夭夭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种人神和悦的热闹,戴了全副银首饰,坐在高台凳上,看到许多人,也让许多人看到她。可是上午太沉问,看不完两本,就走回橘子园工作去了,下午本想代替嫂嫂看厨房,预备待客莱饭,可不成功,依然随同家中人过伏波宫去,去到那个高台凳上坐定。台上演王三姐抛打绣球时,老觉得被官座上那个军官眼光盯着。那军官意思正像是在向她说:“自古美人识英雄,你是中华民国王三姐!”感受这种眼光的压迫,觉得心中很不自在。又知道家里三哥在赶装橘子下船,一个人独在河边忙做事,想看看哥哥,因此趁空就回了家。回家后在厨房中张罗了一下,于是就到橘园尽头河坎边去看船,只见三黑子正坐在河边大橘子堆上歇憩,面对河水,像是想什么心事。

     “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 

     “戏有什么可着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 

     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夭夭像是看透了他的心事,因此说:“横蛮强霸的占上风,天有眼睛,不会长久的!戏上总是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 

    “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戏上这样说,真事情可不是这样。

     三黑子看看夭夭,不再说话,走到装浦市人戏班子来那条广舶子边上去。有个小妇人正在船后梢烧夜火煮饭,三黑子像哄夭夭似的,把不看戏的理由转到工作上来,微笑说:“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常德府有的是好戏,不在会馆唱,有戏园子,日夜都开锣,夜间唱到三更天才收场。那地方不关城门,半夜里散了戏,我们打个火把出城上船,兵士见到时问也不问一声!” 

     夭夭说:“常德府兵士难道不是保安队?” 

     三黑子说:“怎么不是?大地方规矩得多,什么都有个‘理’字,不像到我们乡下来的人,欺善怕恶,……什么事都做得出。还总说湘西人全是土匪,欺压我们乡下人。下面兵士同学生一样,斯文老实得多,从不敢欺侮老百姓!……” 

     夭夭因为老水手说到这件事,照例像装作没有听到,却向河边船上走去。到船边时上了跳板,看见下面溪口还停了几只小船,有的是装橘子准备下行,有的又是三里牌滩头人家为看戏放来的,另外还有本村特意为对河枫木坳附近村子里人预备的一只小渡船,守船的正是上次通夭夭过河的那个年青汉子。 

     红紫色的远山野烧,被风吹动,燃得越加热烈起来。 

    老水手跟随夭夭身后到了河坎边,也上了那只橘子船:“夭夭,夭夭,你看山上那个火,烧上十天了,还不止息,好像水远不会熄。”

     夭夭依随老水手烟杆所指望去,笑着说,“满满,你的烟管上的小火,不是烧了几十年还不息吗?日头烧红了那半个天,还不知烧过了千千万万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老水手俨然追问似的说:“怎么,好看的应当长远存在,这事是归谁派定的?” 

     夭夭说,“我派定的。——只可惜我这一双手,编个小篮子也不及你在行,还是让你来编排吧。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 

     三黑子不知船上两人说什么,笑什么,也走到河坎边来,“满满,不要回去,就住到我家里,我带得有金堂叶子烟,又黄又软和,吸来香喷喷的,比大炮台烟还好,你试试看!” 

     老水手挥舞着那个短烟杆:“夭夭,你说说看,我还不曾派他当主席,他倒赏给我金堂烟叶来了。好福气!” 

     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丑角的话交代了浦市的社会环境。 B . “天晓得”“葫芦黄瓜一样长”“一报还一报”等口语朴实率真,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C . “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描绘了收锣时的情景,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 D . 大量的人物对话淡化了情节,作者娓娓道来,文章节奏舒缓,叙述散文化,风格鲜明。
    2. (2) 关于文中写天天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夭夭下午再次坐在高台凳上看戏,她感受到被骚扰而觉得不自在,没看完就回家了。 B . 夭夭到橘园尽头河边去看船时碰上了三黑子,宽慰了正在为家里被人欺压而苦恼的三黑子。 C . “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的想法,体现了夭夭的天真,她天性中自然流露出灵秀之气。 D . “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
    3. (3) 三黑子为什么不去看社戏?小说表现了三黑子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演戏和看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简要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民耳矣?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悔不能顺教,以至此极,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子为一焉。公召其曰:“勉之!将以而所傅为太子。”及晏子,晏子辞曰:“君命其臣,臣据其肩以尽其力,敢不勉乎!今有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将以而所傅为太子。’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婴不敢受命,愿君图之!”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珪璧,莫不备具,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会谴、梁丘据曰:“可。”晏子不对。公曰:“晏子何如?”晏子曰:“君以祝为有益乎?”公曰: “然。”“若以为有益,则诅亦有损也。君疏辅而远 , 忠臣拥塞,谏言不出。臣闻之,近臣默,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者,诅君于上帝者多矣。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且夫祝直言情,则谤吾君也;隐匿过,则欺上帝也。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愿君察之也。不然,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公曰:“善解予惑,加冠!” 

     (节选自《晏子春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古者A之士B可与C得之D不可与E失之F可与进之不G可与退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子谏曰”的“谏”是指“规劝君主改正错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意思相同。 B . 黥,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古时以防兵士逃亡,在其脸上黥字刺黑作为记号。 C . “公召其傅曰”中的“傅”,指师傅、教师,也可特指君王及诸侯之子的老师。 D . “君疏辅而远拂”中的“拂”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景公信任谗佞之人,致使没有功劳的人得到奖赏,没有罪过的人受到了惩罚,晏子因此离他而去。 B . 齐景公在晏子离开后,恍然省悟,马上派韩子休去追晏子,并命韩子休将自己对往日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的话转告给晏子。 C . 齐景公身患重病,却非常迷信,派使者去各地宗庙祝祷,但因病情更重,就想杀死使者来泄私愤。 D . 对于是否应杀两位使者,晏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假设景公的话有道理,然后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命其臣,臣据其肩以尽其力,敢不勉乎! 

       ②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 

    5. (5) 晏子为什么驳斥齐景公“将以而所傅为太子”的命令?请简要概括。 
四、理解性默写(6分)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琵琶行》中诗人用轻轻两笔,就描绘出琵琶女出场时羞怯情态的句子是: “。” 
    2. (2) 韩愈《师说》中描述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 
    3. (3) 唐代的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 , 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蓣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蓣洲:指长满藏草的沙洲。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上片前两句以对偶句式描述往昔军中的豪情生活,“谁记”二字流露出失落之意。 B . 上阕末句中的“独”,与《赤壁赋》中苏子“遗世独立”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轻舟低篷在藏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 . 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达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 (2) 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六、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近年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开展侦查打击,近3年来侦办相关案件有60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名。可以说,专项行动 ①  , “网络水军”犯罪生存空间被全面挤压,有力震慑了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 

     但是也要看到,受“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的影响,“网络水军”犹如网络空间的牛皮癣,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呈现出组织化、层级化的特征,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种种网络乱象,轻则损害他人权利,影响社会公平,重则影响公众的判断,更有甚者可能要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打击整治“网络水军”其重要意义 ② 。 

     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 ③  , 有关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平台是第一责任主体,也是最重要责任主体,必须立起“防火墙”,不被唯流量、唯粉丝论等错误倾向蒙蔽,当好“把关人”,压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道德修养,在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自己合法合规合理诉求时,谨防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他们引流的工具、蹭取热点的佐料。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简述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____,主要是因为其体内具备两种物质——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生长素分布在向日葵花盘下面的茎部,主要作用是刺激向日葵的植物细胞快速分裂、繁殖,进而促进向日葵生长发育。但生长素畏光,会受到光的抑制,所以向日葵花盘下茎部背光的那侧,细胞纵向伸长的速度更快。____,向日葵的茎端就会向阳面弯曲,花盘便向太阳倾斜。____——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却恰恰相反,它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并且它本身是喜光的,(       )。因此,叶黄氧化素会在向日葵向阳的一面累积,从而使向日葵的茎向太阳方向弯曲。随着太阳的移动,光照的方向改变,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的活性也在不断变化,向日葵顶端的花盘便随太阳也不断改变方向。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光照会把它的活性增强 B . 活性的增强来自于光照 C . 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 D . 活性的增强便源于此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七、作文(60分) 
  • 8. (2021高一上·合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如果总是让别人来操纵自己,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甚至是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