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材料二:唐朝生产工具:
图1 |
图2 |
图3 |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北宋谚语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播传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占城、菲律宾、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四 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在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在西藏设置__▲__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当地政教事务;在台湾设置__★__。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明请时期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