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
  • 1. (2023七下·彰武期末)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出淤泥而不染

  • 2. (2023七下·彰武期末)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án) 疲(bèi) 依(bàng) 心有灵(xī) B . (xiá) 蓝(wèi) 俯(kàn) 海市楼(shèng) C . 然(chàng) 气(fēn) 徘(huái) 息凝神(píng) D . (diào) 愧(zuò) 竹(miè) 毛骨然(sǒng)
  • 3. (2023七下·彰武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强国兴邦、建功立业的____,要有生龙活虎、昂扬向上的____,要有攻坚克难、敢闯敢拼的____,要有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的____。

    A . 志气 锐气 朝气 骨气 B . 志气 朝气 锐气 骨气 C . 骨气 朝气 锐气 志气 D . 骨气 锐气 朝气 志气
  • 4. (2023七下·彰武期末)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基础设施”是主谓短语,“重视语文”是动宾短语。 B .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是设问句。 C . “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其中加点的“沙沙”是拟声词。 D . “他一边说着,一边我点头。”加点词依次是名词、介词。
  • 5. (2023七下·彰武期末)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 .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 . 老王和老李是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 . 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 6. (2023七下·彰武期末) 赏析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飞来”是山名,“千寻”是塔名。 B . 前两句都是实写,极言诗人立足点之高,为后两句诗做了铺垫。 C . 三、四句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浮云”暗指奸佞小人或困难。 D . 全诗重在写景,表明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的精神。
  • 7. (2023七下·彰武期末) 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史事。 B . 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取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 .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 . 春节贴春联、拜年,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吃粽子,这些都是传统节日的习俗。
  • 8. (2023七下·彰武期末) 对于下列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骆驼祥子》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应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B . 祥子的堕落,除了因为社会的摧残、压迫,还与他自身的思想局限有关。 C .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投身科学的探索者,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D . 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 9. (2023七下·彰武期末) 古诗文填空(每空填一句,共10分)
    1. (1) 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2.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 (3) 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商隐《贾生》)
    4. (4)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 (5)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6. (6)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 (7) 陈子昂怀古伤今,用“。”表达对明君的渴慕(《登幽州台歌》);杜牧借古讽今,用“。”表达忧国之情。 (《泊秦淮》)
二、阅读理解(满分45分)
  • 10. (2023七下·彰武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⑴竹似贤 , 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 ,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⑵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 ①贤:有德有才的人。②本:根。③树德:树立品德。④善建:善于建树。⑤不倚:不偏不倚。⑥虚受:虚心接受。⑦砥砺:磨砺,磨炼。⑧夷险一致:顺境逆境都一样。夷,平坦。⑨庭实:庭院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翻译] ⑴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⑵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有价值的东西。

    1.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可爱者甚

      ②香远清:

    2. (2) 成语“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由此可知“善建不”的“拔”应解释为: 
    3. (3) 乙文把竹子比喻为贤人,充满赞美之情。由此可推知,“竹节”的“贞”应解释为:
    4. (4)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夫 如 是 故 君 子 人 多 树 之 为 庭 实 焉。

    5. (5)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 (6)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质。 B . 乙文由竹根、竹性、竹心、竹节的特点联想起贤者的特质。 C . 甲文作者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D . 甲乙两文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 11. (2023七下·彰武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掀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⑬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 (1) 文中哪件事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2. (2) 说说选文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文章以“教数学的‘语文老师’”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 (4) 从老陈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5. (5) 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并改正

      A.第⑩段画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B.第⑬段加点词“狂妄”,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

      C.第⑯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第⑱段从师生对话中可窥见,高考之后全班同学已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对错误项你的修改意见是:

  • 12. (2023七下·彰武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竹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 (1) 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我们”当年在食堂吃竹笋。

      “我”饮竹笋汤,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2. (2) 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而上。(说一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赞美了什么精神?)
    4. (4) 第⑨段中我认为“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的原因是什么?
    5. (5) 你最喜欢竹笋哪种精神?为什么?
三、作文(满分50分)
  • 13. (2023七下·彰武期末)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这些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是空间的“近”、情感的“近”、思想的“近”……)

    题目二: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⒈选择题目二请自拟题目。

    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⒊文章字数不少于600 字。

    ⒋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