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 | 地点 | 出土农具 | 出处 |
春秋 | 丹徒 | 铜锸 | 《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 |
春秋 | 六合 | 铜锄、铜铲 |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 |
春秋战国 | 绍兴 | 铜铲形器、铜锂、铁镘 | 《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 |
战国 | 绍兴 | 铁凹形锄、铁锂 | 《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
西汉 | 崇安 | 铁犁、铁锄、铁锼、铁斧、铁锯、铁五齿耙、铁镰 | 《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 |
材料:商鞅把原来田里用土堆成的疆界和供战车奔驰的道路,都破开,辟成农田。授给农民田地,鼓励耕种。同时也号召民众到荒野上开辟新的农田,承认个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允许土地私人买卖。秦国地广人稀,商鞅挖邻国的墙脚,对山西、河南、河北的人说:“到我们秦国来吧,你们开荒的土地,三年不收税。”
古人今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对于愉悦与痛苦的感觉却是相通的。商鞅实行与法西斯统治一样的连坐制,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中?商鞅彻底压制所有异见,要全国变成哑巴。为了不让人说话,甚至于对赞扬改革的人也发配到边远之地。商鞅主张愚民,不许老百姓听音乐,也不许自由迁徙。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请回答:
材料一:先秦诸子,环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展开热烈的论战。对于尧舜的解说,是诸子争辩的中心论题之一,墨、孟两家,各用尧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作辩护,而庄、荀及韩非诸子,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
材料二:孔子“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祖述尧舜,造成了一股托古的狂风,儒生认为远古的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影响所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保守与闭锁的心态 …韩非主张不遵行古法,不墨守成规,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鼓应《尧舜禹在先秦诸子中的意义与问题》
材料一:春秋晚期以来,由于贵族分子不断地下降为士,庶民阶级大量地上升为士,士阶层扩大了。士已不复顾炎武所说的“大抵皆有职之人”。相反地,士已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了出来而进入了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这时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然而社会上却并没有固定的职位在等待他们。在这种情形之下,于是便有了所谓“仕”的问题。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中国思想文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有一个共同规律:或者是社会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或者是社会大变革,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刺激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常识,崛起的士成了诸侯、卿大夫、私门搜罗的重要对象,其中学士一类构成“百家”的主体,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著书立说,在文化上贡献巨大。
——摘编自陈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因》
材料一:战国初期,李悝作《法经》六篇,其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惩办“盗贼”的办法,惩办盗取兵符官印、议论国家法令、越城逃跑、赌博、贪污、所用器物超越等级的惩处方式,以及根据特殊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法律。《法经》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也成为秦汉法律的样本。魏文侯不但以李悝为相,让其主持变法,还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国家。
材料二:楚国是战国初期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即位后,楚国接连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楚悼王用重礼贿略秦惠公,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得以与魏、赵、韩讲和。楚悼王很想进行改革,振兴国势。恰巧在这时,吴起因在魏国遭到排斥而来到楚国。楚悼王立即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把守北部边境,成功抵御了韩、赵、魏的进犯。之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