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统一多民族...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3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王莽在京城为学者盖了一万间房子,成立了不少研究所。凡是对古典文献有所专长的,都被召到京师做研究,前后来了千把人,每天讨论儒家学问。王莽此举( ) 
    A . 消除了社会矛盾 B .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 . 强化了主流思想 D . 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
  • 2. 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大师,以发扬《春秋》微言大义为己任,他对“元年春王正月”做了进一步发挥:“《春秋》之序辞也,置王于春正之间,非曰上奉天施而下正人,然后可以为王也云尔”。董仲舒的这一做法有助于( ) 
    A . 崇教尚学之风的形成 B . 民众对于大一统的认同 C . 先秦民本思想的推广 D . 天人感应观念深入人心
  • 3. 西汉建立后,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把下列哪一项定为首要任务( ) 
    A . 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 . 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C . 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D . 镇压黄巾起义
  • 4. (2023高三上·成都开学考)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 .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 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 C .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 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
  • 5. 汉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时,有官员上书曰∶"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无)吴、楚、燕、梁之势。”这说明,当时( ) 
    A . 王国问题十分严重 B . 官僚集团力量恶性膨胀 C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 郡国并行制度开始解体
  • 6. 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 )
    A . 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 . 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 C . 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 D . 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
  • 7. 汉光武帝指出“天地之性以人为贵”,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虐待奴婢者要依法惩办。并多次下诏,大量放免奴婢为庶人,流民多返乡里。这一措施( ) 
    A . 推动了经济发展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 废除了奴婢制度 D . 践行了民主思想
  • 8.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实行“焚书”。后又因儒生议论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发怒实行“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行( ) 
    A . 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 . 确立了法家治国思想 C . 造成了秦朝的直接灭亡 D . 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 9. 根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一次分封了12个侯国,城阳王国则分封了33个侯国,梁王国和楚王国分封了1—2个侯国,连边远的长沙王国也分封了15个侯国。这些分封( ) 
    A . 说明诸王大多具有世袭统治权 B . 有利于汉朝治理能力的提升 C . 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D . 折射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 10. 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 
    A . 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B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 . 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 11. 从汉代开始,国家的正史往往会包括称为“灾异”“祥瑞”或者“五行”的内容,其中记载气候灾变时常常联系于政府的行为。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思想是(    )
    A . 罢黜百家 B . 天人感应 C . 君权神授 D . 民为邦本
  • 12. 下图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                                                                                                     
     

     外戚专权 

     
     

     邓太后临朝邓挚(邓太后兄)执政 

     
     

     阎太后临朝阎显(阎太后兄)执政 

     
     

     梁太后临朝梁冀(梁太后兄)执政 

     
     

     窦太后临朝窦武(窦太后父)专权 

     
     

     宦官专权 

     
     

     李倒、江京等 

     
     

     孙程 

     
     

     单超、具瑗、唐衡 

     
     

     曹节 

     
    A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党锢之祸 C . 光武中兴 D . 整顿吏治
  • 13.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汉代在河西设置的四郡是武威、张掖、酒泉和( ) 
    A . 合浦郡 B . 南海郡 C . 敦煌郡 D . 河西郡
  • 14.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桑弘羊在与贤良文学之士对话中提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桑弘羊意在( ) 
    A . 强调商业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B . 主张打破工商食官的政策 C . 表明重农政策不能实现国家富强 D . 揭示历朝历代皆商业富国
  • 15. 公元189年,天下“诸侯”共讨董卓之时,益州牧刘焉不但拒不出兵,还从由中原流亡至四川的数万流民中,编选出一支精壮部队。两年后,荆州牧刘表上奏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暗喻其图谋不轨)”,中央派出的使臣和将领却屡屡被刘焉击杀。由此可知,当时(    )
    A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 . 流民成为主要兵员 D . 刘姓宗室地位下降
  • 16. 《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   )
    A . 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B . 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 . 社会等级秩序崩溃 D . 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内容 

     

     儒家 

     

     在宏观层面发展出一种跨越宗族和等级的开放性代际合作伦理—即“师道”。这种做法极大消减了“宗法制”天然封闭性的缺点,是儒家对中国文明最杰出贡献之一 

     

     墨家 

     

     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和鬼神会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法家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 

     材料二 汉代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需要进入一种休养生息的“自然状态”,这为道家理论提供了实践场所。然而,伴随社会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合作类型又多样化起来。此时,倾向于回避社会的道家,很难适时满足现实社会对多样性合作伦理的需求。在形而上方面,董仲舒着力论述了“道”和“天”,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以“天道无二”来加强“天”的统摄力。其次,董仲舒部分吸收了法家和道家,重新系统性阐释了儒家,使得儒家原先重点解释的社会合作伦理更加丰富和有力。在个体自合作上,董仲舒区分了“性”与“情”,区分了“性之已善”和“未善”,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管之性”。这些做法极大舒缓了对普通大众过高的道德要求,并有助于强调教化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睿《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种社会合作视角的尝试性解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家在社会合作方面的基本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在汉代胜出这一现象。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恢复措施,大都以对秦政的反思、否定作为出发点。陆贾为汉高祖著《新语》,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指出在用暴力手段夺取天下后,必须改用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 

     ——据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多数诸侯王蔑视国法,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有的还觊觎皇位。文帝时,商人由于买得高爵而社会政治地位日高,再加上他们的经济力量,开始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投资于土地,成为豪强。汉武帝即位时,政治与社会已到了必须大力变革的时候。 

     ——据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治国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即位时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并列举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政治措施。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在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后,至汉武帝即位数岁,“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府库余货财”。在汉匈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决心改变自汉高祖以来对匈奴奉行不辍的和亲政策,试图通过战争手段去征服匈奴,彻底解决汉匈矛盾。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主战派王恢的意见,遣兵30万于马邑伏击匈奴,由此揭开了大规模汉匈战争的序幕。……正是在汉武帝以武力征伐为主、以经济文化渗透为辅的对匈奴政策的作用下,至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最终走上了奉藩称臣的道路。 

     ——摘编自马勇《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在急欲认知西域诸国的刺激下,授张骞为中郎将,令偕持节副使多人,携牛羊万头与数千万金帛,向西域进发。从此次出使的结果看,尽管说服乌孙东归河西、共讨匈奴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却促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的呼罗珊一带)、身毒(今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一带)、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等西域诸国相继归附西汉王朝,致使“西北国始通于汉矣”。为了保证通往西域诸国的道路畅通无阻,汉武帝于河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四大军事重镇)控制河西交通,横贯欧亚非大陆、沟通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由此开辟。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匈奴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发动对匈奴战争的积极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调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