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一流派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 . 法治管理 B . 无为而治 C . 隆礼重法 D . 兼爱非攻
  • 2.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钱穆认为,秦和两汉应该是一个连续体,不必当做三个朝代来看待。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是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下列能反映其调整的是( )
    A . 尊奉儒家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C . 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D . 颁布推恩令,成功解决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 3. (2024高一上·大庆月考) 武则天统治中国的50年,是承上启下的50年,它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史称“贞观遗风”。下列措施与她有关的是( )
    A . 设十三州部刺史 B . 设立唐蕃会盟碑 C . 兴建洛阳城和义仓 D . 首创武举和殿试
  • 4.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 )
    A . 羁縻府州制 B . 南北面官制 C . 猛安谋克制 D . 行中书省制
  • 5. (2023高一上·海宁月考)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指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因此臣之“出于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表明黄宗羲( )
    A . 阐发民本思想 B . 倡导个性解放 C . 提出工商皆本 D . 动摇儒学根本
  • 6.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元朝设立隶属福建的澎湖巡检司 B . 1684年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 C . 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维护统一 D .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 7. (2023高一上·鄞州期中) 从1912年至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得益于( )
    A .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B . 官僚资本的大力支持 C . 二战时列强减少侵略 D . 东南互保的稳定局势
  • 8.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此表述正确的( )
    A .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 B . 该运动后列强开始实现了在中国的鸦片贸易合法化 C .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D . 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中央权力的下移
  • 9.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下列各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A.

    1924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会师

    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C.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

    1982年底

    全国大人五届五次会议通过

    《宪法》

    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

    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在日内瓦会议上,围绕印度支那问题,美、英、法、中、苏展开外交上的交锋。由于充分估计到实现和平目标的艰巨性,中共中央确定中国代表团参加谈判的方针是“集中力量打击美国,孤立美国;利用(对方的)矛盾和分歧,批判与争取英法;求得尽可能达成一定的协议,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这直接体现了(    )
    A .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B . 中国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 D . 中国积极通过谈判以解决国际争端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1.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下图的“大克鼎”是西周时期大贵族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前半部分颂扬师毕父的功绩,能够辅佐王室,于是周天子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重要职务;后半部分是记载周天子对克的任命和赏赐土地奴隶等。由此可知,该时期( )                                        

    A . 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 B . 主要依据家世门第选官 C . 注重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D . 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 12.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
    A . 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B . 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 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
  • 13.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后,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 )

    ①消除了民族矛盾    ②推动了民族融合

    ③促进了北魏发展    ④实现了国家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 人。这说明了宋朝( )

    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

    ③开始任用高管主持科举考试    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①②③
  • 15. (2023高一上·海宁月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下列史实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①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司”分权    ②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③在地方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④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②③
  • 16.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中共二十大的报告中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 B .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 . 北宋的郭守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世界领先 D . 明朝徐光启的《天工开物》,在工艺学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总结
  • 17.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下列各西域疆域图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③②④① B . ②①③④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①②
  • 18. (2023高一上·海宁月考)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军机处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这体现( )
    A . 君主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 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C . 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 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
  • 19.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的第8款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是指《虎门条约》 B . “英国毫无靳惜”体现出英国的无私与大度 C . “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说明列强已经组成侵华同盟 D . “新恩”设计内容模糊,有利于英国扩大侵略权益
  • 20. (2023高一上·海宁月考)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了百日维新(   )
    A . 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 . 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C . 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 D . 彻底冲击旧官僚体制
  • 21.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创刊准则: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一一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 ⋯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 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这反映了该时期( )

    ①倡导民主科学,全盘否定以儒家为核心的旧道德

    ②引起民众革新思维方式,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命

    ③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全国报刊的面貌为之一新

    ④文学革命上反对旧文学,开始出现白话文的运用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22.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的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成果,共击落日机62架,击伤9架,炸 毁16架;炸沉日军舰船23艘,炸伤67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有力地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1938年5 月至10月,侵华日本海军损失飞机136架,航空队官兵死亡116人。该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B . 由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C .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D . 此后抗日战争转入了相持阶段
  • 23.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某校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收集图片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下列图片的主题是( )                                               

    A .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 .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取得伟大成就 C . 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 .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位世界前列
  • 24.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1960年,中国正式提出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长期打算”就是中国在短期内不会收回香港,但不等于无限期地保持现状,1997年新界租约期满就是最后的时限。“充分利用”就是在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环境和有利条件,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统一事业以及外交战略服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短期暂不收回,是将香港做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②中国政府一直贯彻有利于香港稳定繁荣的措施

    ③当时已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

    ④最后时限是1997年7月1日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5.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余年来,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上海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
    A .   利于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 . 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C .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D . 旨在构建协调合作的大国关系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小题11分,第27小题11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 26.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早明确提出了“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竞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婚姻择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此点所反映的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 27.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级为挽救危局作出了种种努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徐继畬的《_A_》却特立独行地方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它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型和凝练,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石和历史资源。

    ——王先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材料二: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政治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1. (1) 写出材料一中A的代表作名称及其地位,并根据所学概括这些仁人志士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概括观点、并阐述理由,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8. (2022高一上·宁波期末)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会议

    内容

    1921年7月

    上海-嘉兴

    中共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1923年6月

    广州

    中共三大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1935年1月

    B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37年8月

    陕北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5年春

    延安

    中共七大

    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C 为党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三: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 (1) 写出材料一中B、C的内容,并指出洛川会议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以及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