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八年级(1)班开展“少年与成长”主题演讲活动,主持人小新同学准备了开幕词,请你帮他完善相关内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少年”,向来就是一个(xuàn) ① 丽夺目的形象。思想家梁启超高声赞颂:“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领袖毛泽东也曾赞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诗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风格各异的演讲词。这些演讲词旨在让我们了解并运用演讲的知识,也让我们领略了诸位先生的风采。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先生捶击看桌子,力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先生的蛮横 ② 罪行;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A】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王选提出不盲目信奉权威;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中,顾拜旦表示,狂风骤雨后我们将迎来破晓的黎明。致敬英雄,(miǎn) ③ 怀先辈,新时代的少年要见贤思齐,争做先锋。

    今天,少年的我们,正在茁壮成长,要埋头苦学,也要瞭 ④ 望远方。世界的精彩,会随着这一声声“少年”,【B】前脚跟着后脚,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到来

    下面,我宣布,八年级(1)班“少年与成长”主题演讲活动,正式开始!

    1. (1)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或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炫 ②héng ③湎 ④liáo B . ①绚 ②hèng ③缅 ④liào C . ①绚 ②héng ③湎 ④liào D . ①炫 ②hèng ③缅 ④liáo
    2. (2) 开幕词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读起来拖沓,建议你用成语替换。

      【A】  【B】

二、情景默写
  • 2.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古诗文默写。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思想的集结号。

    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小石潭记》“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沉醉于小石潭的幽静美丽;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禅房花木深”,感慨于大自然的宁静清幽、静谧祥和。

    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读出了恋人未赴约的惆怅与幽怨;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到作者为天下寒士谋温饱的博大胸怀;读《卜算子·咏梅》“,只有香如故”,我们看到了寒梅罹难后的坚贞精神。

三、名著阅读
  • 3.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 (1) 以上内容出自长篇小说《》,“老弟”指的是
    2. (2) 请结合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巨大痛苦时的表现,说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怎样的。
四、基础知识综合
  • 4.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剪纸的产生和流传与我国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人们把剪纸贴在墙上、门上、窗户上,渲染浓郁的节日气氛。由于剪纸制作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民间艺术,____: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使这一艺术日趋完差。

    1. (1) 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2. (2)  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 5.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课程会有哪些变化,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引起人们的关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2022年9月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了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从择菜洗菜、清洁卫生,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再到使用与维护家用器具,都成为新课标体系下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材料二】

    图一学习内容吸收率金字塔

     

      图二“教”“学”效果曲线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材料一中得出的结论。
    2. (2) 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在一节课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曲线。请你观察并概括材料二中的“图二”反映的规律,然后结合“图一”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给教师提一条合理建议。

      规律: 建议:

    3. (3) 同桌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想做“小老师”给他讲解,可妈妈觉得这会影响你的学习。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图一”内容劝说妈妈,做到有理有据。
六、现代文阅读
  • 6.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劝;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A】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B】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1. (1) 【理清“所至”】
      第③-⑥段,作者按游踪顺序记叙自己在雨中游明月山的经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地点。

      →山谷→石观景处→

    2. (2) 【关注“所见”】
      文中好几处写到明月山的竹子,遣词造句,值得品味。请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货析。

      【A】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从修辞角度赏析)

      【B】近处谷底嫌竹岸,流水琴;偶有一束红叶,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3. (3) 【分析“写法”】
      文章开头先说明月山不为人识,游人第一天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最后游览完“我”说“不走了”,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体悟“所感”】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请结合内容,体悟画波浪线的两句话所蕴含的情味。

      ①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②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 7.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当学荷叶会自洁

    祁云枝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

    ②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揽一下荷叶,除过低凹的中心,叶子表面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就不曾降落在它的身上。

    ③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黏度很强的胶水,也没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④按说,荷叶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为什么荷叶能“出淤泥而不染”?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站不住脚跟吗”?恰恰相反!荷叶自洁,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对于洁净的认识。

    ⑤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1毫米=100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为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约为200纳米(1微米=10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

    ⑥前面对于婚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虽说是“山包”和“碉堡”,但这种结构,我们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显微镜,是根本看不到的。

    ⑦由于“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溢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超大的雨水降落在叶面上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

    ⑧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儿吸附灰尘。因此,只要荷叶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槌,所以干净——是不是颇具颠覆性?

    ⑨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⑩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和表率效应。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物质应用到织物上面;不仅显示出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包括蔬菜瓜汁、墨水、酱油等),减轻了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甚至还增加了杀菌、防辐射、防幕等特殊效果……

    ⑪荷叶的这种自洁本领,倘若能够置入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关好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引用诗文,形象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荷叶,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荷叶表面粗糙反而干净,这与人们一般的生活常识相违背,所以说“颇具颠覆性”。 C . 荷叶的自沽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被物的侵害。 D . 最后一段含蓄表达我们应当学习荷叶白洁,不为外界纷杂所扰,坚守本心,保持纯粹品格。
    2. (2) 文章第⑤、⑥两段均在说明“蜡质乳突”,但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体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 (3) 为了说明“荷叶的自洁效应”,作者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 (4) 周末,你陪妈妈在商场购物。在试了两件款式相似的衣服后,妈妈犹豫了:纳米材质的衣服稍贵,普通材质的衣服较便宜,选哪件呢?请结合选文知识,给妈妈提出合理的建议。
七、对比阅读
  • 8.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木本第一》)

    【注释】①斧斤:刀斧。

    1. (1) 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虽有名马”中的“敌”是所以、因此的意思。 B . “骈死于槽枥之间”中“骈”的本义为两马并驾,引中为并列。 C .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用马鞭驱赶,与“出谋划策”中的“策”意思不同。 D . “食之不能尽共材”中的“食”是喂的意思,与“食不饱”中的“食”意思相同。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3) 请段【甲】以传神的笔触塑造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请结合语段分别概括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形象特点。
    4. (4) 语段【甲】和【乙】均言简义丰、蕴涵深远,其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点?两个语段各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八、诗歌鉴赏
  • 9.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 .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的无奈、悲惯,但内心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矛盾心理。 D . 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沽,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2. (2)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九、作文
  • 10. (2023八下·镇平县期末)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⑴《绿山墙的安妮》的作者露西·蒙哥马利说:“我每天都能从这个世界上发现一些新鲜的东西,还有什么比这更类妙的呢?这也是我生活欢乐的源泉——一个如此有趣的世界。”是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此有趣,一朵花的绽放,一只鸟的鸣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趣味;不同书籍的阅读,让我们体味到了不同人生的趣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趣味,我们发现、感受生活趣味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感受“美”的过程。你在生活与自然中发现了怎样的趣味呢?

    请以“我发现了      的趣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学校将开展“探索美的力量”系列活动,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言。

    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号召同学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要求:①自拟题目,格式完整: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