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我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了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面让人反思。 B . 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代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C . 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D . 与“全民学英语”热潮相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2. (2)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 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 . 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C . 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 . 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3.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 . 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C .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D . “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与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 2.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

    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的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着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

    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

    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

    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

    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

    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

    (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B . 要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弘扬革命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C . 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D . 当革命文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就能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思想源头,这使得彼此能更好地产生对话与相互作用。 B . 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也失去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 C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长远目标,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革命文化。 D . 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3) 结合材料,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 3.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帮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⑫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⑮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人民日报》(2022年9月24日24版)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背叛炊烟》是一篇悠远灵动、情感复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的怀乡散文。 B . “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但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与贫穷。因此,“背叛炊烟”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 C .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独特情感以及背叛炊烟后的内心挣扎与追思。 D . 文章第⑮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中新鲜的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对我的羁绊以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2. (2) 本文第⑫段,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那我和父母付出了哪些“成本”?请简要概括。
    3. (3)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有哪几组对比?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 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释】 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者与师处A王者B与友处C霸者D与臣处E亡国F与役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 . “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 . “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 .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 . 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 . 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 . 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作战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 5.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 . 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淡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 C . 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D . 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2. (2) 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6.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交代了诗人贬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之久。
    2. (2) 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他“”;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
    3. (3)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无论这片风景怎样,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最近几年,身边新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我感觉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找到一份工作,一边做一边羡慕别的工作,于是跳槽成了家常便饭。跳槽之后,又不满足,于是接着跳,这样下去,工作无法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一份工作,做到皮毛就      ①       , 永远领略不到其中的魅力。我很想对他们说:不要总羡慕别人的风景,属于自己的风景最美。如果你选择属于自己的风景,就要做到专注。一份工作的魅力,与认识到的风景的魅力是同样的道理,需要你深入其中,慢慢发现其中的奥秘。每一处风景都有独特的魅力,既然选择了,就要      ②       , 专注当下。认识风景,就像欣赏一座山一样,你只有走进去,完全沉浸,才能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才能领略到曲径通幽的妙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几番周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美好的体验,都是深入其中得到的。

    人生短暂,我们不可能看遍所有的风景,那就把自己的一片风景经营得      ③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属于自己的风景,才是最美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言有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语言的特点。
  • 8.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稻从何而来?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丛长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

    野生稻在我国分布广泛,普通野生稻的植株就如同一丛杂草,稻穗上的籽粒较小,稻芒较长。为了避免被小动物采食,      ①                  。这种落粒习性虽然保证了野生稻的繁衍,却限制了它走上人类的餐桌。但有一些野生稻出现了基因突变,最终被人类“驯化”成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

    让成熟的果实“老老实实”留在枝头,是植物被“驯化”的重要一步。如何让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之后不会立即脱落?这与一个特殊的结构有关,      ②                  。我们常说“瓜熟蒂落”,而离层这层特殊的细胞就是掌管果实与植物体连接和分离的关键部位。

    果实发育时,离层细胞与茎干的其他细胞并没有很大区别;      ③                   , 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就开始降解,细胞变成游离状态,果实就断开与母体的连接,开始新的“征程”。发生基因突变的野生稻,不能形成离层结构,籽粒成熟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将其与母体分离。

    1. (1) 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处“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A . 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呢。 B . 现在呢,跟过去大不同了。 C . 这件事谁不知道呢? D . 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9.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下面是一封贺信的主体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兄长喜得贵子,今日举办满月宴,本应躬临盛宴,恭贺兄长弄瓦之喜,可我身体欠安,无法赴宴,还望兄长海涵。特敬赠墨宝一幅,祝兄长家人编安!

四、写作(60分)
  • 10. (2023高二下·平罗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