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 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 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 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 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 . 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 .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 . 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 .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 . 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 . 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C .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 . 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 (4)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5. (5) 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淡的事

    彭家煌

    几天前由北平来了个穷友,没屋子住。我替他找了两天的房子,找着了一个挂眼科牌子的医生家的一间后楼,即刻就叫他搬进去。匆忙的我不过记住了前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照原眼科”,也仿佛记着这医生是姓曾而已。 

    翌日,我那朋友走来和我谈天。 

    “昨晚那个房东走到我房里向我借一块钱买米,吓吓吓!” 

    第二天,我在微光中找来找去,不知如何始终找不着“照原眼科”几个字,但是看见前门的墙壁两边有白粉的一幢房,“大概这就是的吧!”我是怀着“连一块钱都得向生朋友告贷,贫穷到这样子!”的心情去的,但进门一观察,那客堂间也点着洋灯,灯下也有两个老妈子似的顾客请他看眼睛,靠窗也陈设一张只开了两道裂缝的桌,东边墙下也摆着小圆台,台上也搁着好几瓶药水,台边还有两个一只脚都不短的藤椅。至于他本人,身上却穿着呢大衣,旧靴子上也盖着呢布,一见还知道他是穿穿西装裤的。他手中拿着揩眼睛的棉花,一见有人推门,就脸色苍白起来,知道是我,才浮出微笑,轻着脚步走近我,低声的温和的说:“夏先生在家。” 

    我微笑着颠颠头。上楼时,我循环的默诵着:“难道真一块钱没有吗?——这江湖医生——这骗子。” 

    在后楼,我不耐久坐,我们就下楼,走过客堂间时,老夏说:“曾先生,我们去喝酒吧!” 

    他连忙鞠着躬:“好的,好的,我马上就来,请先走一步。” 

    我们走到街的尽头,发现一酒馆。那酒馆不仅小,而且很模糊,里面两个桌,全用灰尘装饰着。一个鼻眼不分明的半大孩子走拢来问我们要什么,我就要了两斤酒。 

    不久,曾先生笑嘻嘻的擦着手走进来了。三人就了座,我叫孩子拿酒来,又叫他买了八个子花生米。曾先生又擅自在柜台上弄了一碟发芽豆,又弄了一碟海蜇皮。 

    “听说先生差了一块米钱,心里很过意不去,现在可有了?” 

    “不要紧,已经赊了一块钱的米。我们喝酒吧!——这地方真好!这老板是好人,很可怜的!——她常常到我那里看眼睛,我不要她的钱。她钱不够,我就入了五块钱的股。所以,我在这里很随便的,常常来!“ 

    “酒倒是少喝的好,曾先生,你何不好好把你的行业振兴一下?”我说。 

    “不行!”他摇着头笑“我倒霉,连这个都没有!”他忽然把脚举起来:“你看,我这个皮鞋,底穿了,前面开了口,走起来,他冒烟。” 

    我们不禁笑起来。 

    “你每天也有多少收入喽?”我问。 

    “没有一定,两毛,四毛,有时还倒贴。穷人多啊!一块钱看一回的。一个月难得有几次。” 

    “像你这样是不行的。这鬼世界是全靠外样子,不怕你本事怎样好。”我愤愤地说。 

    他只温和的笑。 

    “是呀。曾先生,据前楼的人说,你的手术很不坏,你只要好好的把诊所布置得像个样,把身上弄整齐点,在门口挂个招牌,在弄堂口还挂个更大的,也定一个章程,门诊几何,出诊几何,架子一挺,人家自然不会小看你,像你这样两毛四毛,有时还送诊,有时还……那是……” 

    老夏也说了一大篇。 

    “这是没有办法的!”他摇头坚决的说,“他们都是穷人末!顶多只能收点药钱。——你们以为我是好人吗?其实我也很坏的,是穷人,到我这里来,他们都是别处诊不好的,他们没有钱谁给他诊。这种人,我是欢喜给好药,一次二次就好了,阔人就不同了,一次诊得好的,我给他分做几次诊,多弄他几个钱,其实我是很坏的。” 

    “像你这样的人,是不能存在的。我劝你以后还是把牌子挂出来,好好的干一下,免得受苦!”我说。 

    他还是温和的笑,连连把酒往口里送,酒完了,又再叫两斤。 

    “是的,牌子原先挂的,在弄堂外头,因为警察要捐钱,才取下来的。” 

    他已经很醉了,话便滔滔不绝。 

    “原先我生意很好,每月赚二百多块钱,那不是现在这个地方,这是去年搬来的。那时候,我的日子很好过,我把老娘由乡下接来住,请了两个听差,门诊是一块二,没有钱的就减半,看人说话。不料去年革命,我的诊所烧得干干净净,好,没有想到这个革命把我打倒了。搬到这里之后,凑巧,闸北办市政,一条马路修上大半年,交通断绝了,简直没有人上门。好,这个市政又把我打倒了。三四月间落起黄霉雨来,你想谁肯爬过烂泥堆里走过丈多深的水沟到我这里来呢? 

    “好,这个黄霉雨又把我打倒了。房钱欠七个月,生意没有,我吃的是身上的衣服,是木器。我牌子是有的,弄堂外有块大的,前门的壁上写着‘照原眼科’四个大字,但是我给不起捐钱,警察天天来要,起首我就把外面的牌子取下了。昨天他又来了。我就把墙上的字也粉了,省得他来麻烦。 

    “可是牌子一取消,就简直更没有瞎子能找得着我了。好,这个警察捐又把我打倒了。” 

    他不再笑了,两手撑着头,慢慢的伏在桌子上。 

    “这个人很可怜。老黄,你是欢喜把自己妻子儿子都上小说的,也把他上一上小说吧。哈哈!”老夏说。 

    “但是——唉,在这年头,这玩意早已不时髦了,这事情,太平淡了,上了小说不会有人看的。” 

    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坚决的这样回答。 

    一九二八,十二,二五日于上海(节选自厦门中学生助手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医生描述自己的窘境时,说皮鞋走起路来会“冒烟”,语气调侃,却让小说更富悲情色彩。 B .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写“我”对曾医生从有误解到产生同情,情感变化真实自然。 C . 小说以对话集中呈现医术不错的曾医生从“日子好过”到“被打倒”的过程,令人悲慨。 D . “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拒绝将曾医生的经历写到自己的小说中,体现了“我”的冷漠。
    2. (2) 关于文中曾医生在酒馆里“滔滔不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医生两次向“我们”坦诚自己“很坏”,可见他在善良之外,还有丑陋的一面。 B . 而对“我”和友人的建议,曾医生只“温和的笑”,这“笑”里有仁心,也有无奈。 C . “吃衣服”“吃木器”,看似夸张却是曾医生极度困窘的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D . 曾医生反复慨叹“好,又把我打倒了”,这句话饱含都市知识分子的辛酸悲苦。
    3. (3) 本文的细节看似琐碎,实则前后呼应,请试举一例简要说明。
    4. (4) 厦门中学生助手评价彭家煌的作品“连题目也都花费过一番心血”,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独到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 ,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 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 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释】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 . 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 C . 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不知天上宫阙”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D .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B . 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C .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 D . 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②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5. (5) 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袁宏自己的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首联呼应题目,点明地点、时间,描绘了广阔无云的天空,境界开阔。 B . 诗人望月,并未思念亲人,而是回忆古人,用“空”字抒发了思古之幽情。 C . 诗人认为自己和袁宏一样有高超的文学才华,但是谢将军却再也听不到了。 D . 本诗用语清新自然,诗意明白单纯,最后以景结情,为读者留下品味的空间。
    2. (2) 认真阅读诗歌,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离骚》中,屈原认为时光飞逝,需要抓紧时间、修养自己,所以说“  ,  ”。
    2. (2)  《滕王阁序》中,化用自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是“  ,  ”。
    3. (3)  《黄冈竹楼记》中,竹楼外可见之景甚美,既有山光,又有江景,此外还有“  ,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一荀子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一一蔡元培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一一陶行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明代农学家耿荫楼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但更爱躬耕,①____想让百姓吃饱肚子。他写过一本《国脉民天》的农书,书里有一节讲选种:“所种之物,或谷或豆等,即颗颗粒粒皆要仔细拣肥实光滑者,方堪作种用。则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更加饱满。” 

    耿荫楼认为挑选些好的种子,一定会结出丰满的果实,可是在实践中,即使选再好的种子,经过精心培育养护,到收获的时候过称,产量还是跟往年差不多。 

    很多人说耿荫楼的选种方法是徒劳,他自己也觉得这条路走不通,可他还是坚持在《国脉民天》里写上了自己的选种方法。用他的话说这是 “无功不无功,徒劳也要劳”。 

    为什么徒劳也要劳呢?我猜想,耿荫楼是想告诉后人:这种看似科学、实质简单的方法,在他这一代已经试验过了并且失败了,今后有人想提高粮食单产,一定不要走他的老路,而是需要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果不其然,三百多年后,袁隆平、李登海等农学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②____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终于,③____,圆了千百年来人们“吃饱”的梦。回看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耿荫楼的选种实践和他写的《国脉民天》没有徒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反问句,不能改变句意。
  • 8.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其实就是看它是否具备情感与自我意识等,因此在获得这些能力之前,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主体性。那么,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定位何在?一方面,人工智能应促进学习环境的变革,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全方位提升学习环境的智能水平和质量,制定针对性学习场景;另一方面要凸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教育大数据可以通过采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精准诊断出学生的真实状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应带来教师主体性的转变,随着教育大数据的不断发展, 不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增强了可能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同时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 B .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但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 C .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仅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提供了可能,而且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 D .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但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景的沟通,也为教育的虚拟与现实融合增强了可能。
    2. (2) 请用并列关系的句子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