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3-08-28 浏览次数:4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商初,方国“大彭”原是夏伯,入商后成为南方的“商伯”;到了商晚期,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这一变化说明商朝(   )
    A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 . 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C . 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 D . 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 2. (2024高三下·广东模拟) 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
    A . 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 B . 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C . 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D . 使民本思想贯穿于周朝始终
  • 3. 《尚书酒浩》中记载,周成王在周公之弟康叔被封于假都旧地以建立卫国的册命仪式上,对卫国君臣的训减:“无彝酒”(只有祭祀才能饮酒)、“戒缅酒”(强行断绝沉酒于酒)、“执群饮”(聚众酗酒的周人一律格杀,殷商遗民经教育不改正者亦格杀)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周成王的权威遭到挑战 B . 运用礼法并施的治理思想 C . 礼崩乐坏导致混乱现象 D . 殷商遗民反抗意识强烈
  • 4. (2024高二上·仁寿期末)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桑弘羊的提议,先后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征收资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有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此举( )
    A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削弱了豪强大族势力 C . 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 D . 完善了市场监督立法
  • 5. (2024高三上·望城开学考) 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官赐车盖,特高一丈,……以彰有德”。据此可知,当时朝廷意在( )
    A . 开创监察制度强化专制皇权 B . 调整地方行政制度促进社会稳定 C . 整顿地方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D . 提高地方官员待遇抑制豪强势力
  • 6. 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分割宰相权力 C . 避免决策失误 D . 提高工作效率
  • 7. 唐宪宗元和(806-820年)中期,朝廷以东南“是税赋之地,与关右诸镇及河南、河北有重兵处,体例不同”,而大量裁罢其军额。宪宗即位初年,东南型九镇藩帅皆曾一易或数易。广德元年至乾符元年,东南型藩镇动乱仅十二起,占该时期全部藩镇动乱数量的百分之七。据此可知,唐朝采取的措施( )
    A .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维系了国家统治体系 C . 扭转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 违背了官员任用制度
  • 8. 宋代,“凡政事有大变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有的决策甚至邀请平民参加,如陈恕为三司使时,“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陈利害”。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 . 平民获得了参政权 B . 皇权专制有名无实 C . 四民社会受到冲击 D . 具有开明专制色彩
  • 9. 北宋太宗生性多疑猜忌,即位之后,将宋太祖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推向极端,事必亲躬,大权独揽;虽当时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士大夫的精神意志并未随之高涨。这种现象导致宋代(    )
    A . 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B . 官场因循之风盛行 C . 积贫积弱由此形成 D . 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 10. 宋神宗曾下诏:“朝廷以天下事分六曹以治之,都省以总之,六察以案之。六曹失职则都省在所纠;都省失纠,则六察在所弹。上下相维,各有职守。”此后,他又下诏:“都司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察案失职”。这说明,该时期( )
    A . 崇文抑武,君臣共治 B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 分化事权,效率低下 D . 分权制衡维护君权
  • 11.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 .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B . 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C . 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 12. (2024高一下·邯郸期末) 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 . 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 . 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 . 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 . 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 13. 学者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说明行省(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 . 使君主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D . 实现对地方的“因俗而治”
  • 14. (2024高二下·东明开学考) 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不断强化皇权。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是( )
    A . 废丞相,权分六部 B .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 . 南书房的设立 D . 军机处的设立
  • 15.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引发这一“感慨”的原因是( )
    A . 丞相制度的废除 B . 实施八股取士 C . 内阁的设立 D . 特务机构的设置
二、材料分析题
  • 16.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采用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威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1. (1) 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2. (2) 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及其作用。
    3. (3) 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元朝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以丞相或平章政事为长官,凡地方军政大事无不统领。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别指出“地方分权体制”和“独制”格局的内涵。
    2. (2) 依据材料二阐述中央集权制统治的基本模式。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概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