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山王厝墓中发掘出一套九件升鼎(依据周礼,升鼎是祭祀中用于盛放煮熟牲肉的器皿),其中一鼎刻有篆书汉字,文字典雅优美。这反映了中山国(  ) 

    ①学习华夏文化 

    ②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③僭越周朝礼制 

    ④丧失游牧民族习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厩苑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 . 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 . 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 C . 法治对农业的重要性 D . 重农政策的相应落实
  • 3.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当时北魏(  )
    A . 墓葬壁画风格多元 B . 农耕文化取得主导地位 C . 游牧文化逐渐消亡 D . 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 4.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5. (2023高三上·延庆月考)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 . 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 B . 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 . 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 D . 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 6. (2023高一上·合浦期中) 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 .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 .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 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 7. (2024高二下·佳木斯期末)  据《宋史》记载,北宋时期,两浙、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南东西路都为主要的粮食产地和粮食商品的主要供应地,京师开封的粮食基本是仰赖于此,其漕粮供应巨大。如太平兴国六年由东南供应的漕粮达四百万石,大中祥瑞初年,再次增加为七百万石。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粮食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B . 东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C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8.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如表是元朝部分行省下辖驿站的数量(单位个)。元朝驿站的这一分布(  )                                                                                                                                                                                                 

    名称

    中书省

    陕西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辽阳行省

    甘肃行省

    云南行省

    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

    湖广行省

    四川行省

    驿站数量

    198

    81

    190

    135

    6

    78

    262

    154

    173

    131

    A . 根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B . 扩大了帝国的空间范围 C . 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D . 体现了中枢权力的异化
  • 9. (2024高二下·佳木斯期末)  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
    A . 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 B .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 . 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 D . 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 10.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清初,岭南地区的土官多以威杀、罚钱、习惯法实现地方治理,及至“改流,得中国长官莅临……宣圣喻、博经史、敦实行、谨士趋”。这一变化(  )
    A . 增强了法制意识 B . 消除了割据势力 C . 实践了因俗而治 D . 强化了主流意识
  • 11.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现存最早的密折是康熙朝的。康熙帝创立密折是希望通过暗中指定少数亲信,不时把地方上的所见所闻秘密进行汇报,以及时了解地方民情、掌握地方大员动态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而拥有秘密奏事权的局限于康熙帝的亲信官员。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C . 是中央管辖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D .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 12. (2023高一下·颍东期末)  埃及出土的木乃伊装饰图案各异,既有埃及的神灵,也有希腊罗马人喜爱的橄榄花冠、玫瑰花等。这一现象说明(  )
    A . 希腊罗马的文明征服了埃及 B . 武力扩张推动了文明的迅速传播 C . 不同文化碰撞、借鉴、交流 D . 文化侵略泯灭了埃及文化的特色
  • 13. (2024高二下·长春期中)  亚历山大东征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学校”,在亚历山大城面前确实“稍逊风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表明当时(  )
    A . 文化中心东移的趋势 B . 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C . 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D . 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 14. (2024高二下·双清期中)  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这表明,烟草的传播(  )
    A . 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B . 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 . 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D . 推动了世界物种传播
  • 15.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蔡元培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意在(   )
    A . 否定传统教育 B . 倡导民主科学 C . 提高国民素质 D . 抨击军阀割据
  • 16.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④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跳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跳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跳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跳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跳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跳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时期蹴鞠运动兴盛的原因。
  • 18. (2024高二下·辽源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文,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富余达1亿以上。苏南地区开创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随后,“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异地转移”、“异地流动”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1984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90年,户籍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自主出台了“蓝印户口”、“居住证”制度等新政策;一些省区开始考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改革。 

    ——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
  • 19. (2023高二下·大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从单纯的政治变法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欲使维新救国大业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新民”,即刷新国民精神,提高国民觉悟,振作国民志气。而“新民”的最有效方式,莫若用文学向国民灌输文明思想和救亡意识。而当时陈旧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难能承担此项任务的,于是他们在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同时,也提出了“戏曲改良”的主张。 

    ——摘编自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传统戏里的旦角服装如女帔、女褶,一向铺金列绣,宽大厚重,色彩绚丽,穿法是将裙子系于上衣的里面,形成了袄长裙短的着装格局。这种穿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女性的形体美。梅兰芳的新式古装,在设计上突破传统,以上衣短、裙子长、裙子系于上衣外面的穿戴方式,突出女性袅娜的形体。“新古装”剪裁合体,料质轻柔,颜色淡雅。 

    ——摘编自梁燕《从“古装新戏”的程式创造看梅兰芳的创新意识》

    材料三:梅兰芳的新古装京戏,引起国际艺术界的重视。自1919年始,先后应邀到日、美、苏等国访问演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卓别林、斯旦斯拉夫斯基等戏剧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美国两所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赢得了国际赞誉和友人尊重。 

    ——摘编自郭克俭《近代戏曲变革与“四大名旦”崛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倡导戏曲改良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戏曲改良的特点和意义。
  • 20. (2024高二下·佳木斯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类别

    谣谚

    经济谣

    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

    科举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治谣

    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

    社会谣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文化谣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