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韩,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
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950年的弹片
曹应东
在一等功勋章的旁边,是一块保养得很好的国产老式手表,在手表的旁边是一枚呈现为不规则半月形的弹片。我正俯身注目凝视这枚弹片时,纪念馆的讲解员领着一大群人正往这边走了过来,她边走边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声音里饱含着深情:这枚弹片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美军炮弹爆炸后的残留物,它在我们这位荣获一等功的志愿军战士的颅脑内滞留了六十三年,直到去世火化时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这枚弹片……
父亲是营长的警卫员。营长姓谢,打起仗来有勇有谋,他所带的那个营素来有着“常胜营”的美誉。十一月份,朝鲜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了,在急行军的途中,随处可见裸露的山岩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偶尔也会遇上战火焚烧后的村庄,处处都是断壁残垣和冒着缕缕青烟的焦木。就在这一片荒凉中,父亲所在的那个营奉命开拔到清川江一带迂回待命。
谢营长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然后站在战壕里举起望远镜朝着远方看去。谢营长的身材不高,因此他采取了一种类似金鸡独立的动作来观察敌情。他右腿用脚尖点着地面,左腿抬起踩在坑沿上,这个高难度动作虽然增加了他的高度,有利于他极目远眺,却严重影响了他的灵活性。那颗炮弹带着呼啸声渡空袭来时,父亲和谢营长都听到了,听声辨位,只要立刻撒回到壕坑里自然就毫发无伤。可偏偏就出现了情况。大约是时间长了点,谢营长那条高高迈出的腿大约是有点麻木,一下收不回来了。说时迟,那时快,父亲大叫一声,营长!同时双腿蹬地猛地凌空跃起,在空中展开身体成为一个大字,往谢营长身上一扑。
父亲的身材高大魁梧,是出了名的大个子。父亲这一扑,顿时就像包饺子一样把谢营长整个人严严实实地包在了怀里,连一片衣角都没有露在外面。炮弹爆炸了,谢营长一点事都没有,连层油皮也没有伤到。
父亲成了一个血人。
一年后,父亲回到了老家,成了青山学校的一名老师。说是老师,那是往父亲的脸上贴金,实际上,父亲就是学校的校工,一名专门负责打铃的校工。
其实,父亲身上的弹片一共有二十七枚。经过好几次手术,取下了二十六枚弹片,还剩下一枚,经过多次会诊也无法取出来。因为,这一枚弹片深深地插在父亲的颅脑里,嵌在神经和血管的汇集处,以当时的技术和条件,谁都不敢保证手术能成功。
留在父亲颅脑里的那枚弹片无疑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它什么时候爆炸,谁都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让父亲留在部队显然是不合适的。组织上原本是安排父亲在城里工作的,但父亲说,既然上不了战场,那就让我回家吧。就这样,父亲回到了家乡,来到了青山学校。
谢营长得知消息后,托人带了一块手表给父亲留作纪念,和手表一起带来的还有一句缭绕着硝烟气息的口信,大个子,保重身体,等着胜利的好消息。等父亲收到手表和口信时,谢营长已经带着部队杀到三八线以北三十公里以外了。
凝视着眼前这枚弹片时 ,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从未谋面的二十六枚。那二十六枚每一枚有多大?比眼前这枚大还是比这枚小?它们又分别在父亲身体的哪个部位?它们又是怎样啸叫着、飞旋着划破父亲的皮肤 , 切开肌肉 , 割断血管和撞碎骨骼?那一刻 , 父亲承受的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之后的日子里。父亲又是经受着怎样的煎熬?
父亲回到家乡后,一直过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日子。在记忆中,他唯一的娱乐就是放学后和校长支起车马炮杀上两盘。
那是个夏天。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往常一样边听收音机边下棋。父亲手执一枚棋子高高举起,正欲落下,突然说了一句,你听。校长闻言一愣,看到父亲执棋子的手停留在空中,面色忽惊忽喜。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背景音乐,是雄壮有力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父亲的脸色先是泛红,接着泛白,张着嘴随着歌声的节奏微微翕动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整个人仿佛都石化了一般。片刻后,那枚棋子从父亲的手里脱落下来,叭的一声砸在棋盘上,滴溜溜地打着转,掉到了地上。
校长流着泪对我说,孩子,我后来特意听了那条新闻的重播。我想知道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新闻,短短的几句话就让你的父亲如此惊喜,以致情绪过于激动造成脑部血管爆裂。哦,对了,那条新闻是说志愿军遗骸有望陆续回国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群渐渐散去,纪念馆安静了下来。
我想告诉父亲,中韩两国已经连续七次交接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散,共计有716位烈士遗散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其中就有他当年用生命保护的谢营长的名字。
我静静地伫立着,眼睛盯着那枚1950年的弹片。弹片的旁边是勋章和手表,弹片、勋章和手表的旁边是我,我是我父亲的孩子,也是谢营长的孩子。
(节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6期,有删改)
也是因为听说志愿军遗骸有望回国而激动。
D . 小说构思精巧,往往细微之处有匠心,如前面写到“谢营长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后文就有谢营长把手表送给父亲留作纪念。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成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 , 充晏然 , 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作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 , 宜须长君 , 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昨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都惜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都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今A琅邪践B昨C如孺子D何E社稷F宗庙G将H其危乎!
①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②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为什么哭泣可以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呢?这要从哭泣的不同类型说起。人体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眼泪:基础性的、反射性的和情绪性的。其中基础性泪液会持续分泌,用于保护和润滑眼球。①____如灰尘和刺激气体(想想切洋葱)时才会出现。而情绪性眼泪则是由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眼泪成分有所不同。
情绪性眼泪中含有大量的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亮脑啡肽,这些物质在基础性眼泪和反射性眼泪中都不存在。亮脑啡肽的结构类似吗啡,是一种天然的止痛剂,对缓解压力有着重要作用。悲伤时哭泣,释放的亮脑啡肽会化解这些负绪;②____释放的亮脑啡肽会让人感到更加舒畅、愉快。总之,③____。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哭完以后自我感觉便好了不少。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____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_激荡人心的动人的歌谣,这是一个____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 , 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____,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____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多倾听出发时的声音,坚定自己的理想。
另一种看法是: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呼应时代的需求,并多思考未来的方向。
对此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