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8-18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一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是其他价值观念的基础,如果缺失了“家”的观念,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 .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 . 20世纪初以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模式受到挑战,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成为重建“家”之价值观念的思想依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纯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 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3) 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 .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 .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 .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 (4)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担起今人赋予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多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木鼓舞为传承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摘编自陈正府、陈海容《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

    材料二: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然,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材料三:

    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比如,可以在保护区(文化核心区域)内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也可以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艺术画廊、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而居住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他们的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鲜活而有温度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发掘、铭记与保存。所以说,最好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中,更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细节与民生故事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内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民生故事,如同街区无形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还是城市历史某个断面和城市文化某个侧面最好的写照。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化与物联网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突破了严格的仪式禁忌和祭祀场景限制,这使得反排木鼓舞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认知等关系变得疏远。 B . 反排木鼓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各地表演,扩大了知名度;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名声大噪。 C . 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更应该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进而达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D . 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从保护文化、追寻历史、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也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保护反排木鼓舞的条例和措施,有效增强了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了苗族人民对反排木鼓舞的认知度。 B . 反排村及周边村寨形成的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繁参加国内文化旅游表演和体育舞蹈竞赛,为传承人带来收入,也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与延续。 C . 虽然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是动态的,他们世代生活形成的民俗文化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文化遗产。 D . 三则材料阐述核心话题都是文化遗产,材料一侧重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和利用,材料二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三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利用。
    3. (3) 某社区要对其历史遗迹改造成文化街区,请你根据材料,给该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棺

    张晓林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叫来两个风尘女子坐在他的身旁。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下下停停),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个时候开已经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瓯子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瓯!”他喊道。还剩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就是一个歌诗者(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的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之渔爱到野外去煮茶喝,他的茶壶中加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这从侧面说明了他的清贫。 B . 于之渔性格孤傲,不会趋炎附势,虽然县尉许某很欣赏他,得空常来拜访他,但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虚伪的许县尉。 C . 年关时节,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却在小草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足见其超然高雅的情怀 D . 于之渔写诗随处取材,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对象,被收藏于诗袋。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写出了一个立体化的诗人,例如写了于之渔的洁身自好,高雅,也写了他的懒、脏、丑,这样写使人物更真实。 B . 于之渔住的小草房逢连阴雨,会生出细弱、很小的蘑菇来。这番描写塑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C . 这篇小说写人不够精细、叙事简约,情节松散,具有散文化小说特点,不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小说的一般结构。 D . 这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作者在记叙中不直接表示自己的倾向,而是站在人物事件之外,冷静完成对他们的形象塑造。
    3. (3) 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多次使用括号,括号里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效果?请简述。
    4. (4) 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公为魏谓魏冉曰:“文闻秦王欲以吕礼收齐,以济天下,君必轻矣。齐、秦相聚以临三晋,礼必并相之,是君收齐以重吕礼也。齐免于天下之兵,其仇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强,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齐予晋弊邑,而不能支秦,晋必重君以事秦。是君破齐以为功,操晋以为重也。破齐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矣。

    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子委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今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仇君必深矣。挟君之仇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已。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途于中国 , 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

    谓魏冉曰:“(秦与赵)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到。”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薛公:即田文,号孟尝君,齐国人。②魏冉:秦国大臣,封于穰邑,称穰侯,后加封陶邑。③吕礼:秦国将领。因秦国相国魏冉曾想要杀死他,而逃奔齐国,后来又逃回秦国。④晋:特指魏国。⑤白起:秦国名将,善于用兵。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长A小B国C率D以E朝F天G子H天I下J必K听L五M伯N之O事P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文中指孟尝君的封地薛邑。 B . 客卿,战国时秦国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故称。 C . 万乘,一万辆兵车。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文中指魏冉可以称王。 D . 中国,古代泛指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称为“四夷”。与今天的“中国”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田文劝说秦相魏冉,主要是请他劝说秦王让魏国出兵攻打齐国,如果魏国取胜,魏冉将名利双收。 B . 田文认为,如果秦齐联合,就一定会重用吕礼,这不但威胁到其他诸侯国,还会给魏冉带来麻烦。 C . 秦国客卿造劝说魏冉把握时机,联合燕国等诸侯国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才能永久保住魏冉的封地。 D . 有人劝魏冉专心去促成秦与赵的和谈,不要等到赵国打败秦国之后再来和谈,那样就会被人轻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破齐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矣。

      ②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仇君必深矣。

    5. (5) “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出自《尚书》,这种理念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不无启示意义。请结合选文内容对这句话加以分析理解。
三、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 , 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七叔祖:黄注,曾任终南阳主簿。旧题:旧时题诗的遗迹。②“壮气……”句:形容黄注意气非凡。③康瓠:空壶,一说破罐。④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七叔祖气概、才情与悲剧命运之间的巨大落差,包含无限的沉痛惋惜之情。 B . 颔联具体阐发七叔祖“壮气”,塑造他才力纵横而睥睨世俗、侠肝义胆的形象。 C . “眷然挥涕”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了斯人已逝,诗人哀伤不已的不尽追思的情感。 D . 诗人见七叔祖旧题而引发感怆,念祖感怀;诗歌笔力较重,对仗工稳,深刻沉着。
    2. (2)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默写题(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姜夔在《扬州慢》中虚写昔日扬州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实写眼前扬州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达了他回家途中因摆脱束缚、重返自然而心情欢快舒畅。
    3. (3)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五、语言表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棉区有____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____,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____。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晴雨表。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①____,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②____。在这里,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在于,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③____,内心就会长戚戚。

    1. (1) 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B .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 .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天体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