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创刊人或主要编撰者 | 创刊时间 | 发刊词 |
《新小说》 | 梁启超 | 1902年10月 | 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 |
《绣像小说》 | 李伯元 | 1903年5月 | 藉思开化夫下愚 |
《新新小说》 | 陈景韩 | 1904年9月 | 意在清润兼及,以一变旧社会腐败堕落之风俗习惯 |
《新世界小说社报》 | 孙延庚 | 1906年7月 | 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
《月月小说》 | 吴趼人 | 1906年9月 | 庶几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为德育之一锄云尔 |
《小说林》 | 黄人 | 1907年1月 | 则其能鼓舞吾人之理性,感觉吾人之理性 |
时间 |
国家投资 |
国内贷款 |
利用外资 |
自筹及其他投资 |
“一五”时期(1953~1957年) |
88.9 |
11.1 |
0 |
0 |
“二五”时期(1958~1962年) |
73.2 |
26.8 |
0 |
0 |
“三五”时期(1966~1970年) |
76.4 |
1.1 |
0 |
22.5 |
“四五”时期(1971~1975年) |
66.7 |
1.0 |
0 |
32.3 |
“五五”时期(1976~1980年) |
57.5 |
4.5 |
3.5 |
34.5 |
材料一: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 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 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很快从30‰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0‰。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材料: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阶段和名篇举要。
时期 |
家训名篇 |
概要 |
先秦 |
《金人铭》《戒》《丹书戒》 |
假托黄帝而作,事无巨细反复叮咛,注重修身并将其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 |
汉魏六朝 |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班昭《女诫》、诸葛亮《诫子书》、王昶《家诚》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视道德修养。但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又有所区别。汉代讲“慎言”更多指向个人品德,魏晋南北朝则强调避祸;两汉“勉学”主张读经史之书,魏晋则强调佛道均需涉猎 |
唐代 |
颜之推《颜氏家训》、李商隐《家范》 |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忠、孝相提并论,佛教思想体现在个别文人的家训中。《颜氏家训》的《归心》篇讲人应归心于佛教,体现了以儒学应世事,以佛教治身心的主张 |
宋元明清 |
朱熹《家礼》、司马光《家范》、张时举《女诫》、袁采《世范》 |
家训数量之多空前绝后,出现家法族规类的家训,专门针对女性的训诫超过了前代,尤其注重贞烈观和气节 |
——据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家训与传统文化”提炼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摘编自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
——摘编自许海云、王秋怡《从芝加哥峰会到威尔士峰会——冷战后的北约转型分析》
——摘编自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绿丝厂创办人陈启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