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对比分析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墙的构建说明(   )

    A . 国家已经产生 B . 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 . 初始文明出现 D . 部落纷争已经出现
  • 2.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如表)。这主要反映商朝(  )

    类别

    内容

    1

    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

    2

    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

     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 幻、卜法、文字。

    4

    其他

    A . 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 . 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 . 社会文明程度较高 D .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 3. (2023高三上·平遥月考) 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盂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
    A . 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 . 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 . 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 . 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 4.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 . 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 . 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C . 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 . 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 5.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孔子作《春秋》,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并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这一主张有助于(  )
    A . 消除地域间文化差异 B . 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C . 构建众星捧月的局面 D . 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 6. (2024高二下·顺平期末)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 商业活动的衰退
  • 7.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秦朝建立后,有人对秦始皇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山自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秦始皇于是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事统上法。秦始皇的应对举措,意在(  )
    A . 宣扬君权至上思想 B . 扩大五行之说影响 C . 证明权力的合理性 D . 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 8.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上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 . 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 . 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 . 人民负担较为沉重 D . 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 9.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西汉建立之初,在讨论战胜项羽的原因时,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 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上述言论反映出( )
    A . 任用贤能方能夺取天下 B . 汉初统治者善于总结经验 C . 分封制的影响依然深刻 D . 西汉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
  • 10.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11.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汉书·武帝记》记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古代角力、角技艺射御的歌舞之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观”。《汉书·西域记》记载:“(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角抵之戏以观视之。”这说明汉武帝时期(  )
    A .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B . 耕战结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 . 已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 角抵活动展示了汉盛世景象
  • 12.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曹操逼杀孔融、荀彧等人,世家大族在这样的形势下,暂时向曹魏政权屈服。曹丕在废汉建魏前夕,却不加留难地通过了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向政府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据此可知,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  )
    A . 缘于察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B . 激化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C . 以获取世家大族政治支持为目的 D . 使社会的流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 13.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 皇帝软弱无能 B . 多种势力争夺所致 C . 宦官外戚专权 D .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 14.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曹)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重要,门下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形成(  )
    A . 分割了帝王权力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强化了君主专制
  • 15.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
    A . 引发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 . 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 . 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6.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据此可知,该作品(  )

    图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 . 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 . 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 . 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 . 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 17.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下表为唐朝前期浙江人口变化情况。引起这一时期浙江人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人口数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占全国人口比重(%)

    640年(贞观十四年)

    792207

    7.78

    3.84

    713年(开元元年)

    2266319

    22.26

    4.94

    752年(天宝十一年)

    4529315

    44.49

    7.54

    A . 安史之乱的影响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江南经济的开发 D . 北方人口的南迁
  • 18.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根据唐朝法令,凡进士及第者,本人及全家即可免除徭役科,“名不著于农工商之版”。材料说明唐代的科举进士(  )
    A . 享受着政治和经济特权 B . 与百姓不同的经济待遇 C . 帝王和地方官礼遇有加 D . 不得与五姓等大姓婚配
  • 19. (2024高二下·松北期中) 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
    A . 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 . 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 C . 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 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 20.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唐高宗时规定,“采章服饰,本明贵贱,升降有殊,用崇劝奖”,遂以“还淳返朴”“务遵节俭”为名,规定服饰不能突破传统规范样式。这一做法旨在(  )
    A . 维护等级贵贱的伦常秩序 B . 缓解经济困难的压力 C . 推行理学的伦理道德规范 D . 进一步强化专制皇权
  • 21.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动商贩,所在郡县按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另外,曾经在“租庸调制”中享有免税特权的皇亲国戚、官僚、豪门、寺院等,都被免除特权。由此可知,唐朝两税法的实行(   )
    A . 有效地扩大了征税范围 B . 剥夺贵族阶层政治特权 C . 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22.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1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  )

    表 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 .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B . 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 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 D .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23.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下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
    A . 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 B . 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C .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 . 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 24.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西夏国主元昊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  )
    A . 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 B . 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 C . 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 . 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
  • 25.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元史·地理志》这样说:“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
    A . 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 B .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 . 行省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D . 因地制宜管理各地
二、材料分析题
  • 26.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 27.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料

    出处

    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学

    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
  • 28.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