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 1. (2024八下·福州期末)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 我们在研究“开国大典"”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开国大典时的实录影像资料 B . 亲历者回忆录中相关的描述 C . 历史论著对开国大典的描述 D . 电影《开国大典》中的片段
  • 2. (2024八下·新田期中) 有学者认为,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标志是(    )
    A .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 新中国的成立 C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3. (2023八下·安溪期末)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位英雄的绝笔诗,其应写于(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十年内战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抗美援朝时期
  • 4. (2023八下·安溪期末) 如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得益于(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三大改造的进行 C .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 改革开放的实行
  • 5. (2024八下·潘集期末)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
    A . 改善了人民生活 B . 完善了工业布局 C .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 忽视了经济规律
  • 6. (2023八下·安溪期末)  如图所示人民代表肩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 

    A . 商讨《共同纲领》 B . 修改土地改革法案 C . 编制“一五”计划 D . 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 7. (2023八下·西安期末) 如图反映了我国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完成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大跃进运动开展 D . 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 8. (2023八下·安溪期末)  某班拟开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公开课。下列A、B、C、D四个小准备了相关素材,全部符合主题的小组是(  )
    A . 影片《我的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版)》、小岗村的故事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影片《长津湖》、对外开放示意图 C .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开国总理周恩来》、视频《香港回归》 D . 改革开放图片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 9. (2023八下·威宁期末)  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 “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公路 C .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 D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0. (2024八下·长垣期末)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   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 . 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C . 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 . 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 11. (2023八下·安溪期末)  如图文字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的日记。这位模范人物是(  )
    A . 王进喜 B . 焦裕禄 C . 雷锋 D . 邓稼先
  • 12. (2023八下·安溪期末)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  )
    A . 遵义会议 B . 新中国成立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 13. (2023八下·六盘水期末)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 .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 实现共同富裕 D . 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 14. (2023八下·安溪期末) 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时间

    农产品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 .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 .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15. (2023八下·长丰期末) 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 . 1956年 B . 1978年 C . 1984年 D . 1996年
  • 16. (2024八下·商河期末)  下表所示为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1980

    1997

    2002

    2006

    2010

    2017

    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7

    1297

    2970

    5814

    9773

    22490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 . 对外开放实行及不断深化 C . 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 D . 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 17. (2024八下·商河期末)  20多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这一切都离不开2001年年底的那一声槌响。“那一声槌响”指的是(  )
    A . 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B . 建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C .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 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 18. (2024八下·自流井期末)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 创新 B . 开放 C . 协调 D . 共享
  • 19. (2024八下·天门期末) 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联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 . 火树银花不夜天,五亿人民展欢颜 B . 九二共识促交往,两岸关系谱新篇 C . 两次回归洗国耻,一国两制载史册 D . 伟大复兴中国梦,绿色发展新画卷
  • 20. (2023八下·安溪期末)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得益于(  ) 

    A .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一国两制”
  • 21. (2024八下·潘集期末) 下面是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认为香港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   )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A . 国家实力的增强 B . “一国两制”的方针 C . 正确的外交方针 D . 中英双方的努力
  • 22. (2023八下·安溪期末)  下面是李明同学进行主题式复习时整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驻香港部队正式接管香港防务

     

    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

     

    海峡两岸新发展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 B . 新中国统一大业不断深入推进 C . 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 . 新中国外交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 23. (2023八下·封开期末)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收集部分图片资料做一期黑板报。据如图判断,本期黑板报标题可以用(    )

    A . 祖国统一两岸互通 B . 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 . 和平外交独立自主 D . 社会生活便捷文明
  • 24. (2023八下·安溪期末)  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表是慎思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由此判断他学习的(  )

    时间:1955年

    人物:周恩来

    方针:求同存异

    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A . 开罗会议 B . 雅尔塔会议 C . 日内瓦会议 D . 万隆会议
  • 25. (2023八下·安溪期末)   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这反映出,尼克松(    )
    A . 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B . 认为合作是双方关系主流 C . 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 . 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 26. (2023八下·安溪期末)  1971年11月,两名中国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源于(  )
    A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27. (2023八下·安溪期末)  以下是某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青嵩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该获奖的科技成果,有利于(  )
    A . 解决粮食问题 B . 巩固我国国防 C . 提升航天技术 D . 有效治愈疟疾
  • 28. (2023八下·安溪期末)  不同时代有不同支付方式。如图是中国支付方式的演变,反映出(  ) 

    原始的物物交换

    秦朝货币

    宋朝纸币

    21世纪移动支付

    A . 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 B . 支付方式趋于单一 C . 传统支付方式退出生活 D . 科技彻底改变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 29. (2023八下·安溪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小岗人“大包干到户”,为的是走出一条“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新路子,冲破了两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束缚。小岗队大包干到户一年翻身,1979年秋,小岗队共收粮食13.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上升到400元。 

    ——摘编自李孙强《中国农村改革源头探究——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户》

    1. (1)  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小岗队粮食获得大丰收的时间。
    2. (2)  小历同学认为“小岗人的成功来自他们冲破了两个‘不许’”。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0. (2023八下·安溪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km(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表(部分) 

    时期

    事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

    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

    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

    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简述 1949-1978 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2012 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 31. (2023八下·安溪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能取得成就。 

    ——摘编自《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国》(昆明日报社)

    1. (1)  老照片是历史的记录者。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张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照片中的历史。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这条好的道路”的含义,分析中国“走好这条道路”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 32. (2024八下·福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节选)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8年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摘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至少一件大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