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3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唐太宗时期,以“参预朝政”、“同平章事”、“同三品”等临时性称呼行宰相之职,高宗时将“同三品”、“同平章事”作为正式官职,以将职位低、资历浅的人提为宰相。这反映了唐初( )
    A . 行政分工的混乱 B .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 儒家仁政的践行 D . 文官政治的成熟
  • 2. 明宪宗时,“今人但知汪太监”,不知有皇上;熹宗时,魏忠贤专政,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都由其党徒把持,他们称魏忠贤为“九千岁”。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 宦官扰乱朝政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君权受到制衡
  • 3. 唐太宗,让担任秘书监的魏征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唐肃宗让担任地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加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中央政府的军事工作。这些做法旨在(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强调监察谏议 C . 提高行政效率 D . 加强中央集权
  • 4.  东汉时,裁罢(郡)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这一举措(  )
    A .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 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 . 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 . 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 5. 据秦简记载,当时曾出现官吏迷路不知道上任的具体地点、县丞不熟悉律令、赋敛执行不力等情况。这些情况整体说明,秦朝( )
    A . 中央集权弊端凸显 B . 文书行政机制滞后 C . 国家治理尚需完善 D . 交通通讯技术落后
  • 6. 魏晋时期,因军事关系临时设置的中央派出机构称“行台”,后少数民族政权惯行此制。女真族的金朝就在全国襟带地区置行台尚书省。元朝将这时机构固定化,使之变成常设的一级政区。这说明元朝行省制( )
    A .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B . 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 C . 在传承中实现发展 D . 主要服务于军事控制
  • 7. 秦朝在中央设立九卿,其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历法、文化、医药等,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警卫, 太仆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卫尉掌管皇宫守卫,宗正掌管皇家亲族事务,少府掌管皇室生活供应与所需费用。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 皇权至高无上 B . 守内虚外策略突出 C . 贵族政治占主导 D . 家国一体观念浓厚
  • 8.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在功用上变化较大。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商代盛行的爵、觚、方彝、角、瓿等酒器,在西周时期基本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器种:如簠(祭祀盛放饭食的方形器具)、钟(打击乐器)等。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 . 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 B . 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 C . 粮食生产遭到战争破坏 D . 商周人文意识渐趋加强
  • 9. (2024高二上·广元月考)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 10. 西周时期,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祭祖礼仪。祭祀时,大宗的嫡长子主祭,遵守前庙后寝、左昭右穆等一系列严格的祭祖礼仪,内容涉及君臣、父子、性别、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周代完善祭祖礼仪意在( )
    A . 维护政治伦理秩序 B . 追念祖先功绩 C . 明确贵族等级秩序 D . 缓和阶级矛盾
  • 11. 2022年12月14日,成都考古中心首次展示了一批重要的秦简。这批260余片秦简出土自位于成都旧城中心地带的字库街遗址,经学者初步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期间。据此可知,这批秦简的出土( )

    A . 考古比文献更可靠 B . 成都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 . 经济管理异常严格 D . 有利于成都的考古研究
  • 12. 西汉时期,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书,其体裁有用来封授褒奖的“策”;有用来发布政令的“制”和“诏”;还有告诫、督责的“敕”。至于臣下的文书,向皇帝陈事谢恩的叫“章”,专门用于陈事的叫“奏”,用于陈情的叫“表”,用于议政的叫“议”,各有其名。公文书的制作、传发、保管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严密制度。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 行政管理严密规范 C .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 . 监察体系逐渐完善
  • 13. 下表为秦汉制度对照表。据表可知,这些时期( )                                                                                                                                                                                                                    


    皇帝制度

    创立皇帝制度,定种种专用称谓、名号,出现文书避讳制度,皇帝独尊,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沿用不废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名称、职司略有改变

    玺印制度

    以和氏璧制成御玺,方四寸,交五龙,李斯书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亡入汉,曰"传国玺"

    军功爵制

    沿用商鞅变法确定二十等爵制

    沿用不废,爵号有所变更

    郡县制

    秦并天下,废分封,设36郡,约1000个县,郡置“一监一守一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

    郡县如秦制,另有封国制与之并行,郡国增至103个,县1587个。

    A .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C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 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
  • 14. (2024高一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 15. 商周时期国人对待国家大事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如果在位的人没有能力,或者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国人就有权力将他赶下台。这突出说明了商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 . 君主没有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C . 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 .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 16. 如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 )

    A . 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 B . 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 . 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 D . 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 17. 《诗经·大雅·板》中记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阐述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 )
    A . 汉初郡国并行制推行 B . 皇位继承的“立嫡不以长” C .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 宋、鲁、郑等姓氏的出现
  • 18. 西汉晚期的小冰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在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过程中,负有监察职责的刺史职权逐渐扩大,渗透到地方行政权、司法权乃至军事权。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地方政府治理灾害能力不断增强 B . 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 C . 气候因素导致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D . 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 19. 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 . 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 . 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 . 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 20. 隋朝初年、“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为此,隋文帝废除了郡一级行政单位,变魏晋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据此可知,这一措施旨在( )
    A . 整顿地方吏治 B . 提升行政效率 C . 强化中央集权 D . 扩大疆域面积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4高二下·佳木斯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根据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
  • 22. 【中国地方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邦认为始皇帝)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骨肉根本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鉴于秦实行的地方制度并简析该制度实行的后果。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地方制度转变的影响。
  • 2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此事《旧唐书卷六四·列传一四》有如下记载:

    材料 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建成死时年38岁。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元吉死时年24。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

    问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武门之变的特点。
    2. (2) 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事常见于古代史书的记载,请举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断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3. (3) 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
  • 25. (2023高一上·江苏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唐统一全国后,承隋之制,地方政区最初仍为州(郡)县二级制。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较多的州级政区必然要多设官吏,不仅增加唐王朝经济负担,而且不易管理。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域,对州县长官进行监察。每道置采访使,下到各州县依照“六条”进行监察,采访使不设固定治所,监察有一定期限。唐初还规定,采访使监察时“若能抗笔直辞,不惮权豪,仁恕为怀,黜陟咸当,别加奖擢,优以名器”。此外,太宗还大规模压缩了地方一级行政组织基数并将地方最高长官州刺史名字记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才否优劣之状“辄疏之下方”,作为升降废置的参考。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整治改革,切中时弊,措施得当,基本理顺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行政区划的混乱局面。

    ——摘编自许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地方行政区管理整治与改革的原因及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地方行政区管理整治与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