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拨与管理...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 )
    A . 权力制约渐趋完善 B . 官僚队伍日益庞大 C . 监察权力独立运行 D . 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 2. (2023高三上·辉南月考) 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 . 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 . 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 . 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 . 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 3. 德政碑是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石碑。唐玄宗时期,王毛仲在陇右监牧养马有功,玄宗命张说为之撰写《陇右监牧颂德碑》。唐宣宗时期,专门挑选了宪宗朝“理人”居第一的江西观察使韦丹,为之刻立德政碑。德政碑的设立( )
    A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 有利于规范吏治 C . 有效限制地方权力 D . 有效重建公序良俗
  • 4. (2024高二上·海淀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 . 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 . 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 . 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 . 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 5.  秦律规定以“五善”考核官吏,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说明秦朝(  )
    A .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B . 选官强调德才兼备 C . 延续法律至上传统 D . 高度重视吏治建设
  • 6. 唐朝前期,进士科选才多注重考生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天宝年间,进士科中官吏的选拔则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这体现了( )
    A . 选官方式发生变化 B . 科举制运行有失稳定 C . 社会公平难以保证 D . 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 7.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 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 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这些现象折射出当时( )
    A . 功劳成为选官的基本条件 B . 世卿世禄制已经被废除 C . 名臣名将均来至社会底层 D . 人才任用突破阶层限制
  • 8. 西汉时期,士人普遍不服三年之丧,朝廷重臣和诸侯王在服孝期间纵酒嗜肉的事迹极其常见。东汉时期,居丧“实多三年丧者”,官员中出现了许多素食逾期、禁绝酒肉甚至常年不食酒肉的孝子。能够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监察体系的改进 B . 节俭之风受到追捧 C . 宗法制的影响犹存 D . 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
  • 9. 明代继承了传统的监察体系,并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作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的三重监察网络。这一制度(    )
    A . 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 . 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利 C . 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D .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 10. 东汉时期,察举的选举名额由原来的不论郡国大小、人口多少每年举两人,变为以人口多少作为察举的比率,例如二十万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等。这说明当时( )
    A . 官僚制度日益规范 B . 自由投考成为潮流 C .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 . 选官方式根本改变
  • 11. 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 )
    A . 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 B . 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 C . 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 D . 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
  • 12. (2024高三上·于都月考) 隋代开始推行以父祖封爵和资荫为入仕标准的门荫制度,唐朝进一步规定,凡是皇室贵戚和有封爵者的子孙以及五品以上官子孙均可由门荫入仕,并根据他们父祖的身份和官品的高低,叙以不同的品阶。隋唐门荫制度的推行说明( )
    A . 王朝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B . 科举选官制度有待完善 C . 政府用人机制相对灵活 D . 门阀势力仍有相当影响
  • 13. 明清取士以八股文为主,全篇由十个部分组成、字数固定,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立言,依格式填写。其中“起股”至“束股”四股,每股必须有两组排比对偶语句,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这一作法( )
    A . 严重束缚了学子思想 B . 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 C . 开启了选官制度革新 D . 保证了科举选拔公正
  • 14. (2023高二下·云浮期末) 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 ,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 . 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 B . 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C . 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 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 15. 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立督抚,形成了三重监察网络。此外,皇帝还时常派监察御史巡视州县,察举“天下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明代的这些举措旨在( )
    A . 增大地方的司法权力 B . 实现吏治的有效整饬 C . 惩治民众的不法行为 D . 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 16. (2023高二下·新乡期末) 进士科在唐代备受尊崇,在社会上也影响甚大。当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张柬之、宋璟、王勃、韩愈、柳宗元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 进士群体推动了政治制度的革新 B . 贵族阶层地位一落千丈 C .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 . 进士垄断政府高官要职
  • 17.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人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人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人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
    A . 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 . 选官权力中央化 C . 士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 考试选官机制化
  • 18. 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由此推知,南北卷制度的实行主要作用在于( )
    A . 尊重南北的地域文化差异 B .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保证了中央获得各类人才 D . 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 19. 汉代在秦代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监察体系,如县派出廷掾部对乡实施监察之职。这体现了当时( )

    A . 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B . 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预 C . 吏治腐败得到根治 D . 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
  • 20.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这一机构( )
    A .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士族人才 B . 标志着朝廷开始正式创立官学 C . 是政治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D . 具有文化传承以及交流的作用
  • 21. (2024高一上·信宜月考) 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A . 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B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 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22. 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 )
    A . 科举制度没落 B . 官员管理严格 C . 中央集权加强 D . 监察体系完备
  • 23. 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中央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品评制度 (    )
    A . 确保选官用人的公平性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提升乡议品评的话语权 D . 打击了门阀政治
  • 24. 秦朝选拔官吏按资历或劳绩来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称“量才授官”。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关于职官建置、任免、铨选、考核的法规,对违规、违纪、失职的官吏,不仅要依法论处,而且撤职,永不任用。由此可见秦朝( )
    A . 只重视劳绩忽视道德危害巨大 B . 严苛的法律不利于官僚的稳定 C . 有利于实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 D . 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拔和任用
二、材料分析题
  • 25.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1. (1) 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 图2唐代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图3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分布图

    图3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因素并加以说明。

  • 27.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察举分为特科和岁课,特科就是由皇帝下旨不定期选举人才,始于汉文帝诏书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入朝;岁课就是每年定期察举人才,相对特科更为重要,而岁科里又以孝廉和秀才(东汉避讳刘秀改茂才)为重,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书“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选举标准来看,分别有“德行高妙,志节贞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晓法令,足以决疑”和“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照好,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剧令”等四种。

    ——摘编自[宋]李昉《太平御览》,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所开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会实用,拔取真才”。但是,“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一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此而生”。此因明经科重视“帖经”,士子对经籍遂极力背诵,久之“试学者以帖字为通经,而不穷意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唯择浮艳”。“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

    ——摘编自[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特点,并说明其选拔标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存在的弊端。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秦朝设置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有固定官署和属官,赋巡视官以监御史、监察史专职身份,并基本明确其地位和职责……宋代严格监察官员的选录标准,加强对御史、监察史和监司官的考核管理。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清朝统治者汇集了历代巡视监察法规的成果,颁布了四十几部监察法规,其中就有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

    ——摘编自何万勤《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27年年底至1931年年底,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党内巡视制度。巡视员“不只是听报纸看文件,而是要亲自到下级党部与支部中去,要广泛发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巡视过程中及巡视后应向派出他的党部作详细的报告,提出具体意见,党的委员会必须迅速的讨论他的报告给下级以指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主办《学习时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内巡视制度与古代巡视制度有何本质不同,并谈谈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