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下·龙岗月考) 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A . 民本思想 B . 民主观念 C . 家国情怀 D . 天人关系
  • 2. 由春秋至战国,列强争雄,思想闪耀。孔子提到为政之道必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惠而不费乎?”而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管子则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三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 重视以人为本 B . 主张崇德尚贤 C . 追求家国情怀 D . 强调自强不息
  • 3. (2023高一上·常熟开学考) 古籍《越绝书》曾记载,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铸剑师风胡子曾对中国上古时代进行了划分:“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之时(春秋战国),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   )
    A . 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B . 中华文明崇尚武力 C . 军事武器的持续优化 D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4.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 . 敬天保民 B . 与民休息 C . 崇德尚贤 D . 天人合一
  • 5. 如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年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年

    《译书经眼录》

    164种

    33.4%

    327种

    66.6%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 . 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D . 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 6.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 . 顽固的忠君意识 B . 昂扬的进取精神 C . 强烈的功利思想 D . 浓厚的爱国情怀
  • 7. 有学者指出:“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成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其意在说明当时周人(   )
    A . 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B . 率先进入“轴心时代” C . 推崇儒家德治的思想 D . 致力于摒弃神权观念
  • 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
    A . 蕴含统一思想 B . 成为主流思想 C . 强调恢复周礼 D . 主张中央集权
  • 9.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 .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 .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 .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 .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 10. 据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致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 《吕氏春秋》
    “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位民者兴”“残民者亡” 《左传》
    A . 诸侯厉行严刑峻法 B . 百姓渴望仁君治国 C . 列国执政关注民意 D . 民本思想得到发展
  • 11.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猪龙”,龙的吻部突出,近似猪的模样,身躯却弯曲如蛇,这一形制后来在制作上成了规范。商代对“龙”的形象有革命性的改变,妇好墓中出土的“龙纽石器盖”既承袭了红山玉龙的基本形制,还加了角和足。据此可推知(   )
    A . 早期图腾呈现统一性 B . 地域间文化存在交流 C . 商周文明的区域色彩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
  • 12.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夫三教之说,自汉历宋,至今人皆称之。 ……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据此可知,明太祖主张(   )
    A . 绝圣弃智 B . 尊儒弃佛 C . 三教并用 D . 外儒内法
  • 13. 对于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联,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有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下列,符合重构论观点的是(   )
    A . 历史事实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不然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B . 历史中存在的无论何种模式,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 C . 历史学家仅能书写文学文本,而非真相 D . 历史学家做不到像一面虚己以待的镜子那般的客观中立
  • 14. 传统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源自于汉代儒生董仲舒。而近代有学者提出: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蔡元培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随后,这一观点逐渐被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接受。这种变化表明(   )
    A . 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B . 历史记录的解读具有偶然性 C . 思想解放始于历史争鸣 D . 知识分子是救亡图存的核心
  • 15. 东汉初年,光武帝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为政,“务用安静”,对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提起战争之事。他曾说“吾理天下,亦与以柔道行之”,这里的“柔道”就是黄老道家所说的“守柔曰强”的“柔”。这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B . 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及时进行政策调整 C . 道教的发展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 黄老道家再次被统治者作为主流思想
  • 16.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古代祈雨女巫)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此其务也……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这反映此时(   )
    A . 小农经济维系国本 B . 礼乐制度受到挑战 C . 治国理念渐趋理性 D . 儒学得到一定重视
  • 1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多次领导西洋之旅,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助推“西学东渐”。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化(   )
    A . 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B .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C .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 . 在传承中赓续更新
  • 18. 下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                                                                                                                      

    思想家

    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

    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

    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

    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 . 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 B . 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 . 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 D . 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 19. 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荀子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   )
    A . 具有统一倾向 B . 质疑礼乐文明 C . 相互交流学习 D . 心系苍生疾苦
  • 20. 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                                                                                                                      

    章太炎

    “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

    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

    “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

    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这些考证(   )

    A . 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 . 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 . 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 . 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琐言》

    材料二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    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 2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假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晏子

    和,如羹焉。水、火、醯(醋)、醯(酱)、盐、梅,以烹鱼肉

    ——引自《国语》《论语》《孟子》《中庸》《左传》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杨简在初见陆九渊时问,人的“本心”(禅学用语)如何?陆九渊援引了《孟子》中论到善之四端的一段:“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杨简说,他从孩提时代便已学过这一段,却始终不明白人的本心何所指。杨简时任富阳主簿,在谈话中间还要出去处理一桩诉讼案,然后回来又与陆九渊继续谈话。陆九渊说:刚才你断案,知道怎样判断是非,这便是你的本心。杨简问:仅止于此吗?陆九渊大声回答说:你还要什么?杨简就此顿悟,由此成为陆九渊的弟子。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  主权与治权紧密相连,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就意味着可以行使治权。因此,像管治内地省市那样管治香港,是完全符合主权原则和国际惯例的。但中央政府把香港设立为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政治决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经是区域性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独特的营商环境、法治规则和国际联系,是任何一个内地城市都不具备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后,香港以其独特的优势,助力国家发展,弥补国家短板,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香港继续繁荣稳定,也可以令香港为国家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可谓利国利港,一举两得。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文化中“和”思想的内涵,指出其对中国人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指出陆九渊学说的名称并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点。结合佛教传入并影响中国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得以不断发展。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制度依据及原因。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家伦理和近代欧洲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对比 

    中国儒家

    近代欧洲基督教

    没有社会其同体的观念,只有恭顺关系的若干表现:君父夫兄友

    具有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阻碍了普遍的商业和信贷行为的发展

    提倡信徒之间的兄弟关系,这有助于根据相互信任而建立契约关系

    对追求财富的经济行为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结论: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徐陶《儒学与现代性关系之论争:西方视角的范式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