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史实 | 结 论 |
A |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
B | 古代印加人建造了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等 | 美洲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
C |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 |
D |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 俄罗斯文化深受东亚文化的影响 |
材料 由文明引起的文化变化是根本的和持久的。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文化是自主的和单一的,所有的成员都具有同样的知识、同样的风俗和同样的见解,且其生活方式也不由外界决定。但是随着文明的到来,一个远为复杂的新社会出现了。除了村社农民的传统文化外,现在又有了种种新文化,即通晓神秘书写艺术的书吏的文化,知晓上天秘密的祭司的文化,擅长绘画和雕刻的艺术家的文化和懂得如何与沙漠和大海以外地区交换商品的商人的文化。因此社会也不再只有单一的文化,而是形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民俗文化。雅文化传播于城市的学校、寺庙和宫殿之中;俗文化则存在于乡村之中。雅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和文人学士以书面形式流传;俗文化则在目不识丁的农民中口口相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 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 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 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 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 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 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 化……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 100 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 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 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 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一一摘编自选择性必修 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四: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 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 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 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不同于婆罗门教以“梵”(由祈祷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为世界的主宰)为至高无上的观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学界普遍认为当时“佛教是人类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一宇宙观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婆罗门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对教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现了教义的基本统一。婆罗门只是一个阶层,除了种姓家族关系外并无其他关系。佛陀在传教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团体一僧团,使佛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博爱”观念在理论上(在实际上受很多局限)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耶稣的殉难,以及他在殉难时对迫害他、杀死他的人的宽恕,成为所谓“博爱”精神的象征。“博爱”精神既为信徒追求大的超越、神圣,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提供了舞台,也为信徒践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守则。基督教出现之后,千百年来折磨人、迫害人、摧残人、杀戮人的许多暴虐传统,才遭遇到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的反对、谴责和抵制,以对苦难的同情为内容的人道主义才开始流行。它广泛分布的教会组织,对中世纪动荡、战乱的欧洲社会秩序的重建,对于无数穷人苦难的减缓,起过无可替代的作用。
——侯建新《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
材料一 印加帝国修建了贯穿全国的道路驿站系统,它的使用严格限于印加政府官方业务,如运送军队、人员等,印加平民不得将道路用于私人目的。印加帝国任命官员负责检查帝国道路驿站系统,而这些道路的修建和维护都是由当地冲抵税赋的印加男性平民承担的。
这些道路起着良好的通信网络的作用,因此可以迅速解决任何叛乱、入侵或自然灾害,印加帝国统治者可以很容易地维持秩序。首府库斯科城颁布的法律通过驿道系统也可以迅速在整个帝国范围内传达,直到社会的最底层,确保了这些法律的执行和遵守。直至今日,仍有500多个村庄特别是马丘比丘古城附近的居民们还在使用部分清晰可辨的支路。
——摘编自《安第斯文明(十四):印加文化(上)》
材料二 印加之路的修建和维护是在印加人的监督下由当地劳役承担的。考虑到当时既无有轮货车,也没有铁质工具,更缺乏大型的动物以供驱遣劳作,一切都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印加之路无不体现了印加人的智慧和协作精神。印加之路从印加帝国诞生以来,就与印加帝国相生相伴,如同帝国肌体内的血脉。而一旦肌体遭遇损毁,血脉也将不复存在,并且,这些延伸至肌体神经末端的血脉,很可能成为病体入侵的方便之门。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印加帝国,沿着印加之路,殖民者很快找到了进入帝国的捷径。本已因内战而元气大伤的印加帝国,在殖民者的枪炮下很快解体。
——摘编自春平《印加之路迎向太阳神的光辉》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加驿道修建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