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4-07-30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 .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 . 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 . 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 2. 下图为某一帝国极盛时的疆域。公元前8世纪,它大举向外扩张,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还一度征服埃及。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帝国文化成就的是( )

    A . 诞生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著作 B . 制定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 王宫大门上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D . 施行的太阳历为凯撒制定儒略历提供重要参考
  • 3. 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 “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 . 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 . 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C . 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D . 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 4. (2023高二下·葫芦岛期末) 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却顶住了冲击,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了一千年。拜占庭以东方为其主要疆土,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教会在帝国中始终附属于皇帝,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这一局面( )
    A . 有利于欧洲法学思想发展 B . 出现的背景是王权专制 C . 有利于文化的存留与融合 D . 维持了欧洲东部的统一
  • 5.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 论

    A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B

    古代印加人建造了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等

    美洲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C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

    D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俄罗斯文化深受东亚文化的影响

    A . A B . B C . C D . D
  • 6. 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 前1595年, 灭古巴比伦王国, 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前2000年初, 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 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 . 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 . 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 C . 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 . 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
  • 7.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

    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B

    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

    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

    C

    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

    A . A B . B C . C D . D
  • 8. 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
    A . 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 . 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 . 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 .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 9.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公元313—314年间,一位驻扎在甘肃的粟特人那耐·万达克向家乡撒马尔罕寄了一封信(部分内容见下),该信件可用于研究( )

    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由于饥荒,城市和宫廷遭到火灾……这些所谓的匈奴人,昨天还受制于君王!

    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

    居住在从金城到敦煌地区的我们,没有亲属,年老而且面临死亡。

    ①西晋末期的政治局势        ②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

    ③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④粟特商人群体的境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中国与中亚将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中国与中亚交的是( )
    A . 西汉征服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 B . 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逐渐传入 C . 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D . 唐朝后期,经海路来华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 11. 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 “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
    A . 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 . 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 . 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 .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 12. (2023高二下·衢州期末)  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经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区),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因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的延伸,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据此可知( )
    A . 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B .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C . 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市场 D .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
  • 13. 据下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 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 . 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 . 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 .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 . 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 14. 《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产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描述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
    A . 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 B . 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国家 C . 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 D . 引发了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 15. 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 “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庞然大物’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 )
    A . 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B . 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 . 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 D . 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
  • 16.  下图是“欧洲教育(Education), 圣经(Bibles), 科学(Science) 和商人手册(Merchants’ Manuals) 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的年度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印刷书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 B . 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C . 印刷书出版随宗教改革达到顶峰 D . 欧洲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军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组成,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0名希腊雇佣兵,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们都是希腊文明的载体。东征中还有很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测绘师、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方面的资料,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来往,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传统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指在古希腊史上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它始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伐,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但他死后,帝国迅速崩溃,分裂成由其后继者建立起来的诸多王国,它们是马其顿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等。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的治权、文明也广泛地普及到这一广阔区域,因而把由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些王国统称为“希腊化世界”,把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一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希腊化”一词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Droysen在其《希腊主义史》一书中首先使用)其后各国学者纷纷引用,于是相沿成习。但笔者认为这一提法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谈马其顿王国,就东方各国而言, “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

    ——樊江宏《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再思考》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历史意义。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希腊化时代”的理解。
  •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世界遗产总体分布情况(截止到2019年)

    摘编自王昕、韦杰《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材料二 近年来,欧洲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表现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可能导致其价值的损失。有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静谧的文化遗产变得喧宾夺主,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和美感。此外,欧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址正在腐朽和消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涂鸦和偷窃,使得文化遗产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有就是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使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明显不够。

    ——摘编自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 (2) 近代以来欧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遭遇自然与人为两大核心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保护文化遗产”提出相应对策。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计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开幕上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或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槽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