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坚固伟岸的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C .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 .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古建筑这一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古老的东方中国,则认为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B .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

    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

    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

    《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美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

    (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B . 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 C . 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D . 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
    2. (2)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 B . 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 C . 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D . 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3. (3) 材料一是如何来阐明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论证思路。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 .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 .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 . 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2. (2)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注】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 , 收还敕

    【注】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B . 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C . 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D . 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昨日教”中的“蒙”与下文“重念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B . 先王之政”与“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 . “初,光与王安石厚”与“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 . 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 . 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 . 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 . 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②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注释:①黄旗:古代军中用旗。②堞:也叫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③白玉缸:以白玉制成的盛东西的器物,这里指精美的酒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回顾往事,写赵宋的王者之师在挥戈南下、进军金陵的时候,将军在谈笑间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好似摧枯拉朽。 B . 颔联写作为帝王仪仗的军旗不再飘扬,同时用了龙泉宝剑的典故表明敌国君主“紫气”不在,大势己去。 C . 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D . 这首诗前半部分是对宋太祖夺取金陵、统一全国勋业的歌颂,后半部分则为寄托兴亡的感慨。既有丰富情感,也有独到见解。
    2. (2) 本诗尾联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2. (2) 在《阿房宫赋》中,用“”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瑰宝不知爱护保重,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七、选择&nbsp;简答
  • 7.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 , 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①____,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无糖食品就代表食品零能量吗?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②____。

    商家为弥补无糖食品甜味不足的缺陷,在食品生产中加入食用代糖这一甜味剂以提高食品的甜味。根据来源的不同,代糖可以分为天然来源的甜味剂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糖的甜味,③____,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实际上,代糖的使用与体重控制之间尚没有科学定论。单纯选择食用无糖食品并非减肥良策,消费者还得在能量平衡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 . 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 . 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 . 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简答题组
  • 8.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纷纷扬扬从空中飘下,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雪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悄无声息地飘落大地,犹如花朵般盛开在寒冬。我的灵魂深处泛起丝丝涟漪,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温馨而又遥远的记忆。

    当入冬的第一场雪降临时,我便会与一群小伙伴投入雪的怀抱。站在雪地里,任一朵朵雪花落在自己的发梢和衣襟上。我们在雪地里肆无忌惮地奔跑欢呼着,玩着① 的游戏,最喜欢的是打雪仗。刚开始,我们分成两伙,快速将雪捏成一团,掷向对方。雪团打在对方的身上、脸上,渐渐地大家都成了“雪人”。我们的脸和手都冻成了“红萝卜”,但也不觉得冷。大家玩得②  , 就瘫坐在地上,而笑容却在嘴角盛开,欢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清脆的笑声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大人们也受到感染,从屋内的火塘边起身,走进漫天雪花里 , 看着我们在雪地里尽情追逐嬉戏,就再也禁不住诱惑,放下矜持,和我们一起玩耍起来。

    儿时的快乐,就像雪花一样简单而又淳朴,遵循着本性的呼唤,让最天真烂漫的时光,与雪花一起绽放。欢笑声中,一切烦恼都被抛到了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受到感染的大人们从屋内的火塘边起身后就走进漫天雪花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3. (3)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它们的效果。
九、材料作文
  • 9. (2023高二下·绥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红婵因入水水花“比下饺子还小”被赞誉为拥有“水花消失术”。2023年3月21日,广东队选手全红婵在2023年全国跳水冠军赛女子十米跳台决赛中,因为失误输给了队友陈芋汐,只拿到银牌。赛后全红婵表示“回去把心态调整好,好好训练,去改进动作”。陈芋汐也表示“大家都有失误的时候,有些时候也许失误并不是坏事,希望她能在以后的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自己。我们俩是良性竞争,互相督促、互相进步,才能使自己的水平提高。”

    其实每个优秀的运动员都是千锤百炼而来的。陈芋汐11岁时,第一次学新动作,脸冲着水径直摔了进去,出水后她鼻头通红,身体直哆嗦。这世上,没有凭空而来的“水花消失术”,不过是运动员的眼泪与汗水,化作跳水池里的那一点点咸。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