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8-24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开、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 .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 .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 . 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洛神赋》创作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实属不可多得的绝世精品。 B .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 .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 (4) 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材料一第三小节中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 (5) 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 2.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

    ——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南。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几十年,所处环境自然背景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内心也必然和外表完全统一,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而对于在她面前一切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更充满亲切好奇热情。两手攀援缆索操作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内行。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

    “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分?”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答理我。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因为我还以为农村合作化后“人情”业已去尽,一切劳力交换都必需变成工分计算。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船开动后,我于是换过口气请教,问她在乡下作什么事情还是在学校读书?

    她指着树丛后一所瓦屋说,“我家住在那边!”

    “为什么不上学?”

    “为什么?区里小学毕了业,这边办高级社,事情要人做,没有人,我就做。你看那些竹块块和木头,都是我们社里的!我们正在和那边村子比赛,看谁本领强,先做到功行圆满。村里还派我办学校,教小娃娃,先办一年级。娃娃欢喜闹,闹翻了天我也不怕。”

    我随她手指点望去,正有六七个小顽童在游戏,有两个上了树,都长得团头胖脸。其中四个还穿着新棉袄子。

    小船恰当此时,訇的碰到了浅滩边石头上,闪不知船滞住了。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一跃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好让船中人起岸,让另一批人上船。一种责任感和劳动的愉快结合,留给我个要忘也不能忘的印象。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看来,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注】①1934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一路写下一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后来结集出版,题为《湘西散记》。1957年再回湘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本二:

    沈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有这样的功力,一方面是由于读书多。“由《楚辞》《史记》、曹植诗到‘桂枝儿’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我个人觉得,沈先生的语言受魏晋人文章影响较大。试看:“绕城长河,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联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这不令人想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我觉得沈先生写得比郦道元还要好些,因为《水经注》没有这样的生活气息。另外一方面,是从生活学,向群众学习。“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先生所用的字有好些是直接从生活来,书上没有的。比如:“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的“灌”字,“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的“镶”字。这样的字,在生活里,群众是用着的,但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已经消失了。我们应当在生活里多找找这种字。还有一方面,是不断地实践。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然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选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比新渡口与老渡口,既表达了对老渡口“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的眷恋,又嘲讽了新渡口与环境的不和谐。 B . “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等描写,刻画了女孩的外貌,也突出了她经常参加劳动的特点。 C . 作者善用“颜色”写景写人,如“青苍崖壁”“白鸭子”“青苍苍”“青山绿。水”“绿胶线”等词语,描绘出丰富的色彩。 D . 文中“合作化”“工分”“农村合作化”“高级社”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这篇散文既继承了源自《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延续了源于《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独特的风味。 B . 翠翠是《边城》的主人公,天真无邪、清纯可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C . 《水经注》中《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描绘了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突出了长江三峡纤柔秀美的特点。 D . 文中女孩子“抿嘴笑笑,扭过了头”的“扭”字和鲁迅笔下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都写出人物的自得。
    3. (3) “沈从文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请结合文本一对此简要分析。
    4. (4) 如欲以“《新湘行记》的‘新’”为题写一则《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strong>.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材料二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鹅,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王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 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 , 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改动)

    【注】①棐:fěi通“榧”,树名。②恶:不高兴,难受。③苦:坚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B .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C .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D .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竞买之”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B . “执六角竹扇”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执”字含义相同。 C . “逮鹅,烹以待之”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D . “欣然写毕”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欣”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对天命是顺其自然的;从《王羲之传》的记载来看,王羲之对生命的态度是追求快乐。 B . 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在叫卖六角形竹扇,于是他在每把竹扇上书写了五个字,见王羲之这样做,老妇非常高兴,后又来求王羲之书写。 C . 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 . 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因他誓言坚决所以朝廷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5. (5) 简要概括文中能体现王羲之“任率”事件。
  • 4.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 .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 . 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 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 (2)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 5.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快阁》中,“”两句是诗人对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抱负的写照。
    2. (2) 《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3. (3)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描写人们交往时“躁”的具体表现。
    4. (4) 《石钟山记》中苏轼借“,可乎”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____,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____,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____。今天,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 , 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____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双向的 B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 C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内外统一的 D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共赢的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 B . 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 C . 我们应把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 D . 我们应把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高人一等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携手 B . 出类拔萃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协同 C . 高人一等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携手 D . 出类拔萃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协同
  • 7. (2023高二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肠道作为我们的“第二大脑”,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影响人类的健康。回想一下,当你吃到好吃的东西,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____。同时,你的情绪也会影响肠道——紧张到拉肚子并不仅仅是一种夸张,而是真的会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____?关键就在于大脑和肠道之间的通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让我们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呼吸、吞咽和消化动作。该神经将我们的脑干和消化器官连接起来,这些神经纤维最终嵌入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内层。这条“高速公路”让我们大脑和肠道可以“互相交流”。当肠道细菌分解食物颗粒时,它们会产生代谢物,迷走神经可以感知它们。反过来,这条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从而调节消化过程。但是压力会关闭迷走神经,阻止其执行这些重要任务。____,它就不会释放出能缓解炎症的抗炎分子。这也就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会拉肚子。

    1. (1) 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话说得何其好哇! B .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经过权衡,最终说“吾其还也”,晋军就离开了郑国。 C . 《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在类比“种树”与“官理”时说:“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 . 中美贸易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根本原因在其自身。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上·献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