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对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础,就是梁漱溟所谈的“家伦理本位”文化。正如《论语》里所讲述的,对于父亲偷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就是诚实是应该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为子、子为父说了谎,还是能被接受的。儒家是以“己”为起点从亲人间的“孝悌”入手推广到他人,这种思想应用到日常人伦中,爱变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现象,尤其是在商场、官场上,那些有资源、有权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为有足够实力的小团体。既可以为善,变成办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一加一大于二,发挥小集体的战斗力;也可以为恶,将权力私人化,为小集团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体利益。善恶之间,关键就取决于小圈子里从领袖到成员,其行为有没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礼法并治”,也就是说,有没有大家都会遵守的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并能有效地动态平衡礼与法的矛盾,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以及平衡圈内圈外的不同利益。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情况,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底线失守,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摘编自罗家德《辨析“圈子”现象:圈子或善或恶原因何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西洋团体格局社会不同,在中国这个完全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里,是找不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的。 B . 在《论语》看来,君与臣的关系中,“义”的道德意义要大于“忠”的道德意义。君臣之间是以“义”相结合的。 C . 在孟子看来,否定人伦差序,强调爱无等差,是无父无君,违背人伦天性,并最终会扰乱天下的做法。 D . 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方,都是不切实际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将基督教里的“兼爱”的观念与中国有差等的爱进行对比,是为了显示团体格局社会明显优于差序格局社会。 B . 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价值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也都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关系之上。 C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这种从自身出发,从对待亲人入手,从而推广到他人的思想,就使爱变得有差等了。 D . “圈子文化”往往会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表现出它恶的一面,这种情况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各个层面中。
    3.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 《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D . 《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 (4) 在“差序格局”社会里,道德观念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 (5) 社会上存在一些诸如宗亲会、校友会以及商会等各种带有“圈子文化”色彩的团体。如何正确引导它们,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建议。
  • 2.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上有棵玉米树

    刘帆

    包裹到了我的雅居。收到包裹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上面的寄件地址我知道。——老游来信了。看到邮路把我和老游的距离缩短,情感不自觉地又回到如歌岁月。

    老游给我寄了什么东西?我竟然忘了第一时间拆开。我点支烟,踱步到阳台上,望着西南方出神:这个时候的乌蒙山会是什么样子?

    是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玉米种在山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而且态度坚决。领导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又看他思想正,肯干工作,就同意他了。

    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一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别看此地不咋的,却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处。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潺潺流水滋润心灵。当然,这些优美的描述是老游在主持赠书仪式后,一些学生写给我们的话。

    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得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当老游把我们捐赠的书、课本和纸笔送给两个孩子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脸。

    尽管在乌峰山里穿行攀爬了几十里山路,那一刻忽然觉得很值得。

    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了。

    当我差点忘了老游的时候,没想到老游寄来包裹了。我忽然想,是不是老游扶贫报喜来了?一想到这,就觉得快看看包裹吧,包裹有点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真让我好奇。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是,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在乌蒙山工作之余,他曾带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他说跟当地学会了用土法酿酒,他的土酒绵软,不上头,我们喝过,比茅台酒不差。他自己掏的钱,喝了确实舒坦。

    想到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在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老游应该要回来了!难道他要给我一个归乡的惊喜?在我还没有正式打开里面的包装之前,我想老游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调动的报告,几年没有回来原单位,大伙儿都有点想他了。

    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打开,不觉大吃一惊。打开前左猜右猜,竟然没猜准。

    老游寄的压根不是土特产之类的,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这几年孩子们进步没有?

    我的鼻子一酸,老游还记得我是个语文老师,可是我每天在单位里面不是报告啊就是文件,都快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了。

    老游心细,作业本码得工工整整,有十多本,看得出,这是课外作业,不像是课堂作业。老游搞什么鬼?批改作业也轮不到我啊!老游的信,还得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玉米秆子又在眼前晃动了。那是老游!

    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我翻开一本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22.05,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收到包裹后,“我”产生了久违的亲切感,这暗示了“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熟知、理解,以及与老游的深厚友谊。 B . 特别说明对“柳林春雨”的描述文字是学生们写给“我们”的,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我们”捐赠书本的扶贫行动对孩子们心灵的润泽。 C . 扶贫对象中有两个孩子是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这说明了当地政府对革命老区群众生活的漠视,更突出了扶贫工作的深刻意义。 D . 看到老游说“我”是语文老师时“鼻子一酸”,一方面是感念老游对“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失去“老师”这一生命价值的感伤。
    2. (2) 文中关于“作业本”的情节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捐赠书籍、作业本等,是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也是“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支持。 B . 老游将作业本寄给我批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乌蒙山区严重缺乏师资的现状。 C . 老游寄来作业本,除了感谢,也想借孩子们的进步向“我”展示文化扶贫的成果。 D . 相较于“我”的各种猜测,寄来这堆作业本,体现了老游执着于扶贫工作的可贵精神。
    3. (3) “我”这一人物的设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塑造了老游这位扶贫先进的形象,并充分展现了老游这一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见秦王,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 , 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 , 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贵盗食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蟲,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战国时代矫健善驰的黑毛猎犬。②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因食邑在穰,号日穰侯。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和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 B . 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 C . 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 D . 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军队一“乘”配车上甲士、步卒、后勤若干人。文中“千乘”即指军队人数。 B . “与国”中的“与”即“结交、联盟”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中的“与”意义相同。 C . “中国”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文中指韩魏所处的中原地区。 D . “币”的本义是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后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文中指礼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认为,秦国拥有有利的形势,却一直不敢出兵攻取六国,源于穰侯为国谋划不忠实,导致秦王采用的策略有误。 B . 齐国伐楚大胜,却最终没有得到一寸土地,主要是因为齐国内部产生矛盾,其他诸侯见有机可乘,于是联合攻齐,导致齐得而复失。 C . 秦若要称霸天下,关键在韩、魏。得到韩、魏则掌控了天下的枢纽,可以以此威吓赵、楚,逼其就范,从而让齐国主动附秦。 D . 赵国单独吞并了中山国,功业也成就了,声名也树立了,财利也获得了,天下也没能把赵国怎么样,正在于中山国是赵国的近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

      ②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也。

    5. (5) 在这段文字中,范雎为说服秦王不得“越韩、魏而攻强齐”,采用怎样的劝说方法?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①唐宣宗大中初年,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写下《楚江怀古》五律三首。②云中君:云神。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此处亦兼指屈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泛游于洞庭之上,对景怀人,感物伤己,同时也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B . 颔联上句写物,下句写己,静与动,听与视巧妙融合,状物生动,意蕴深远。 C . 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高华雄厚相比,颈联写景更显清微婉约。 D . 诗人虽然没有屈原那样的遭遇,但这晚却有了悲秋之意。情绪大起大落,感慨丛生。
    2. (2) 诗歌以“悲秋”结句,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铺垫“悲秋”情绪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纳谏”的策略“”,为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告诫当朝统治者的句子是“”。
    3. (3) 在传统文化中,“不知”有时就是一种意境,比起表达明确的句子来,它反而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拆迁事件引起舆论哗然,而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拆迁三分之二并不涉及任何古建筑。但亦有媒体指出,根本原因还是涉及2.3亿元投资的陕西西安“兴教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项目。

    由此看来,兴教寺拆迁,并不存在拆毁古建筑、古文物,而是为了满足申遗“去伪存真”的形式要件。而寺庙方面,一开始同意,后来纠结,是想争取更好的拆迁条件。

    也有人说,当地政府申遗是____,也就是说他们在意的不是申遗本身,而是2.3亿元投资背后的经济利益。政府追求利益,本来也____,“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早已是各地惯常的做法,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都可以归属到地方政府利益,本质上没有分别。不过,既然都谈文化,就不能绕开文化。兴教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之所以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因为不仅是有值得特别保护的历史文物,还因为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不朽传承与持久生命力,才有连绵不断的香火承继与人来人往的生气。而现在寺庙规模至少比数千年前扩大了三分之二,不正是文化勃兴与发展的显示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目的也是在于存续文化血脉。现在仅为申遗的形式要求,而予以拆迁,就好像要为了制造一具木乃伊,先去将一个活人杀死。这岂不是____么?实在是有些荒唐。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艺术创作中,①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就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②  , 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③ :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1. (1)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刽子手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B . (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C . (三)这个体系以木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D . 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没有任何实权的)团练副使。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荆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②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的、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

    ③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作为青年学生,以上材料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请围绕“品德修养与青年的成长”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