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永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2022八上·永城期末) 语段阅读 

     江南秋末冬初的天气仍是宜人的,无边的落木纷然而下,有些落寞,但天空依然高远,青山依旧凝绿,远非北方的一派萧索。这江南的初冬如袅袅的佳人,穿上一件夹袄,显得更加雍(róng)____起来。 

     苏东坡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黄橘绿时。”这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自然是秋兴华彩乐章的尾声,余韵未绝。放眼苏州城乡内外,绿水白波,涟漪荡漾,丰盈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青色(cāng)____茫之中,天平山下的枫叶忽地燃起一片火焰,在秋风中猎猎飞扬,天平山看枫叶,古人有最富色彩的一则记载:“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 )海。” 

     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大自然在临近休憩的时候,再次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枫叶与菊花,营构了地面、天空中绚丽明净的色彩和拒霜耐寒的品格提醒。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雍(róng) 

       ②(cāng)茫 

       ③橙 

       ④灼 

    2. (2) 语段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色不寒 ②绿意犹存 ③树头枝梢 ④仿佛五彩着色 ⑤层林尽染 

      A . ①⑤④③② B . ①④②③⑤ C . ③④②⑤① D . ③①④⑤②
  • 2. (2022八上·永城期末)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B . 李霞在网课期间创作了一首关于武汉抗疫的七言律诗发表在校刊上,按每个字1元钱的标准来计算稿费(不含标题),她可以得到28元。 C . 古人的“名”是供自称或长辈称,“字”是供他人称,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表示尊敬,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在《三顾茅庐》中尊称为“孔明”,自称为“亮”。 D . 如果说王维的诗歌仿佛是新鲜的空气,轻盈而透澈;那么,李白的诗歌则是长风巨浪,波澜壮阔。
  • 3. (2022八上·永城期末) 古诗文默写 
    1. (1)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物角度写春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是“。” 
    2. (2)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3. (3) 《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描写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4. (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亮、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 

       ,。” 

  • 4. (2022八上·永城期末) 名著阅读 

     小说既有描摹鲜明个人形象的,也多有刻画整个团队的,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个 , 仿照示例进行概括和评点。(答题要素:团队组成、相关情节、团队作用)。 

     A.《海底两万里》 B.《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三国演义》中义薄云天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以三人为首的军团东征西讨,不断扩大团队声誉,竖起匡扶汉室的大旗,三顾茅庐又请得孔明出山辅助,联吴抗曹,笼络英才,奠定三国鼎力局势,终在西蜀打下一片江山。 

  • 5. (2022八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2月13日报道 从2017年到现在,以综艺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节目开始蔚为大观,真正成为电视文化的主流形态。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卫视推出一系列大型综艺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受到观众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适合电视传播规律的传统文化综艺模式日趋成熟,传播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成为传统文化走入年轻人心灵,激发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挚爱的有效路径。 

     新华社1月9日电 中国电视剧行业现在主流内容更加突出鲜明,现实主义创作强力回归,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认为,中国电视剧品质“井喷”的原动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特别是历史剧有了历史深度。如《那年花开月正圆》摆脱了帝王后妃古装剧的窠臼,展现了晚清时的历史风貌,包含强烈的家国情怀,其背后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 

     材料二 下图是同学自己绘制的《君子国》编演短剧的流程图。 

     

    1. (1) 请把材料一的两则新闻合并成一句话新闻。 
    2. (2) 请介绍材料二中的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 6. (2022八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心向下 

     

     很多年后,他仍然记得那个阳光和暖的秋日上午,他和妈妈手拉手走在去居委会大院的路上。路两边,高大的香樟树与银杏树错落交叉,耀眼的金黄与翠绿,把那条路映出油画一样的效果。 

     那一年,他8岁了,已经在少年宫学了一年油画。 

     那天,是他们家的好日子。他知道,为了给他们家申请那笔特困补助,居委会的胖大妈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他也知道,他们家的事一旦上了媒体,就会有钱涌进门来。坐在居委会大院主席台下,他看到妈妈被好多叔叔阿姨围在中央,反复问那些已被妈妈讲烂了的细节:那天大雨天,我和我家先生开车去福利院回家的路上……是下坡,路很滑,车子翻了……孩子的爸爸下肢粉碎性骨折,医生说他永远不能站起来了…… 

     妈妈的声音低下去,眼泪已经被逼到眼角。他只盼着那样的采访快点结束,然后家里就会有钱进来…… 

     那个伤心的雨天,是他们一家人不能触碰的痛。在那之前,他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他们家境小康,爸爸开着一家小装饰公司,家里有辆漂亮的白色汽车。每个周末,爸爸和妈妈会买上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他去福利院,看望那些没家的孩子……但这一切,却在那个大雨滂沱的下午结束了。车子没有了,爸爸的腿花光了家里所有钱,还让他们欠下一大笔债。 

     “我们不能让心怀善良的人心寒,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福利院的孩子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今天,他们有难了,我们大家也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妈妈站在台上,正伸手从一位伯伯的手中接过那张大红的牌子。1的后面是4个0,10000元。他看得清清楚楚。没等妈妈鞠躬致意,他就带头拼命地鼓起掌来。 

     回家的路上,他有些开心:“妈妈,咱们又有钱了,你可以给我买一个汉堡吃吗?我是不是又可以去学画画了?是不是从现在起,会有更多人知道我们家的事,他们还会给我们捐更多的钱吧……” 

     “儿子,是谁告诉你这些的?”妈妈终于停下来,她脸上已没有了泪,也没有笑。可她那平静而略带严厉的眼神却让他无端地心慌起来。他犯错的时候,妈妈常用那样的眼神盯着他。 

     但是,妈妈并没骂他,她只是弯下腰来,把他轻轻地搂进了怀里。 

     那天夜里,他听到爸爸和妈妈的房间里传来低低的争吵声。他伸着耳朵听,却只隐隐听到一句,是妈妈的声音:我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养成手心向上的习惯……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拉着他的小手,带着那10000元捐款和一张写得端端正正的借条儿又一次去了居委会。妈妈对居委会好心的胖大妈说:“那10000元,当我们借的,等我们有钱了一定还。如果居委会不答应,我们宁愿现在就还回去。” 

     他和居委会的胖大妈一样不能理解妈妈的举动,但谁也阻止不了妈妈。他们最后又把那10000元钱带走了,留下了借条。 

     此后,妈妈便起早贪黑地忙碌。妈妈用那10000元买了一个小小的流动餐车,一年后又租了一家小小的店面;3年后,他们有了一家像样的早餐店……现在,妈妈已经在这个城市里开了几家早餐连锁店…… 

     “现在每逢过年过节,妈妈都会带着我去福利院、养老院,看望那些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妈妈的店里也招收了一些残疾员工。她常跟他们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人活着,不要手心向上……”这个昔日跟着妈妈一起去领救助款的小男孩,如今已是一所艺术高校的油画专业的学生了。 

     那天,我们约在街边的咖啡店见面,他向我讲起了这段童年往事。中心广场一个脏兮兮的年轻人,见我们路过,向我们伸出了右手。阳光下,他的手心很醒目地向上摊开着。我眼见这个帅气的画油画的大男孩,瞅了一眼那摊开的手,目不斜视地从他面前大步流星走过。 

     (作者:梅寒,有删改) 

    1. (1) 请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以“他”的口吻概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 (2)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 (3) 文中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4) 本文多次提到“手心向上”,但标题却是“手心向下”,这是否冲突?为什么? 
  • 7. (2022八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文本一】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有删改) 

     

     【文本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 

     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图因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 

     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而且高柳、杏稍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 

     (选自陈从周《说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其中亭台轩榭的布局最为重要,所以首先介绍。 B . “对称”是我国建筑普遍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官殿还是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都采用对称的布局,但苏州园林不以对称为美。 C . 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设计者和匠师们要将自己对自然景物深人而细致的观察和生平的阅历都融人设计建造。 D .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例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2. (2) 陈从周的《说园》是从“造园”的角度去介绍园林,材料二给造园者哪些建议?请分点概括。 
    3. (3) 两篇材料使用的一些说明方法是相同的,请指出一种,并举例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 8. (2022八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语段二】: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B . 略无阙处 略无:略微没有。 C . 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D . 属引凄异 凄异:凄惨悲凉。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3) 语段㈠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水,请简要概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征。 
    4. (4) (语段一)中“三峡的山”与﹝语段二﹞中“夷陵的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 9. (2022八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选取了典型的意象,请赏析这两句诗的意象之美。 
    2. (2) 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的景色传递出的是孤独和悲伤,而不是雄浑和刚毅。你认同这种理解吗?为什么? 
四、作文(50分) 
  • 10. (2022八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 , 按要求作文。 

     ⑴时光如水,大浪淘沙始见金。风云英雄、文化名人、温馨时刻、误会遗憾……都会使我们念念不忘;日月如梭,未来遥远犹可期。新兴科技、外星生命、家庭生活、社会人生……也会让我们心生向往。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去往任何一个你想去的时间或地点,你希望会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请展开你的想象,以“踏上开往     的列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⑵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 

     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真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