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3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

更新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前线的医务人员仍然孜孜不倦 , 废寝忘食地工作。 B . 高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中德高望重 C .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 . 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shè)       沉(qìn)       望洋兴叹 B . (bì)       害(qiāng)       孜孜不惓 C . (zhì)       一(luò)       一劳永逸 D . (máo)       色(sùn)       各得其所
  •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B .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 .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 . 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 4.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狭隘    卷帜    跋涉    视而不见 B . 消谴    戕害    慰籍    望洋兴叹 C . 麻痹    魅丽    共鸣    一劳永逸 D . 纠葛    闲瑕    时髦    孜孜不倦
  • 5. 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 .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 .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 . 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把主旋律的宣传如果比成一粒药片,那么艺术性就是药片外面那层糖衣;糖衣做得不好,再好的药也让人难以下咽。 B . 《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山东首次针对特困地域的特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步入新时代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指针的重要实践。 C . 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 . 近日,环保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超过80%。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①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②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④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 . 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 C . 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 . 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2. (2) 根据材料一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A . B . C . D .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 . 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 . 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 . 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4.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 B . 零星片段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 C . 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 D . 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
    5. (5)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 . 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 . 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 . 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 . 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 . 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 . “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 (3) 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前、驾驭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载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底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琴”“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缘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使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 . 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 .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也传承至今。 D . 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 .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 .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 . 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3. (3) 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 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B . 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 . 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 . 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⑨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⑩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有删改)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间,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日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 (1) 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篇文章,题目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肯定态度。 B . 在《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中,作者最后得出“不读书的人是不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结论。 C . 《读书苦乐》语言简洁、平实,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 D . 《读书苦乐》一文中作者认为的读书之“苦”指带着功利读书,被读书所累。
    2. (2) 《读书苦乐》一文第4段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的含意是什么?
    3. (3)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4. (4)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读书可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那么,试结合《读书苦乐》一文,谈一谈杨绛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看出来她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吗?
三、选择题组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____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    )。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____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天赋异禀,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____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____地谈到,拥有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抓取或推送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洞若观火        不约而同 B . 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明察秋毫        殊途同归 C . 浮光掠影        大相径庭        明察秋毫        不约而同 D . 避重就轻        大相径庭        洞若观火        殊途同归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B .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C . 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D . 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 B .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 C .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 D . 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奥赛能为升学加分,政策发挥了指挥棒作用,引导着学生和千千万万家庭投入到奥赛竞争中。很多孩子对奥赛不感兴趣,甚至视奥赛训练为痛苦,家庭也因负担不菲而苦不堪言,但家长仍然____,不计成本地把孩子送进奥赛培训班。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为奥赛热降温,也____。

    取消奥赛加分,让奥赛和升学脱钩,并不意味着奥赛不重要,奥赛不用学。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限扩大,(        )。顶尖高校青睐学生的学科竞赛经历,与高考取消奥赛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以前的高考奥赛加分属于全国通用,是一种普适性加分,任何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对之____。而自主招生中对在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降低分数线,只针对特定高校,局限于本校的特定专业。与过去加分权力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不同,后者实际上是将加分权力让渡给具体的高校,让高校拥有更多自主权,可以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录取学生。自主招生的初衷本也在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的学生,关注奥赛,____。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 B .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奥赛学习的功利化降温。 C .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D .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为了治理“全民奥赛热”,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奋不顾身  无力回天  等量齐观  无可厚非 B . 全力以赴  无济于事  一视同仁  无可非议 C . 奋不顾身  无济于事  一视同仁  无可厚非 D . 全力以赴  无力回天  等量齐观  无可非议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不过是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 B . 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尤其是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 C . 学生的奥赛成绩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都被很多顶尖高校非常看重 D . 很多顶尖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时,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奥赛成绩
四、选择 简答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____,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____,而好书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____,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____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 , 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旷神怡 休戚相关 废寝忘食 卓尔不群 B . 沁人心脾 息息相关 宵衣旰食 卓越不凡 C . 沁人心脾 休戚相关 宵衣旰食 卓尔不群 D . 心旷神怡 息息相关 废寝忘食 卓越不凡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 . 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 . 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 . 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五、语言表达
  • 14. 读书是人们认识自己、了解历史、发现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书。

    要求:①写出两点你的读书体会;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③不少于60个字。

  • 15. 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 1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 , 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④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⑤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⑥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例如克劳迪乌斯的一首诗或者赫贝尔和豪夫的一篇小说什么的,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选自《黑塞说书》有删改)

    1. (1) 对文中“杰作”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杰作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 . 杰作的阅读会使我们有崇敬之心,可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 C . 杰作是人类的文化结晶,只要不断地阅读,就能够有所收获。 D . 阅读杰作是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2. (2)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说:“我读书只为赚钱谋生。”这样的人读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教养的。 B . 赵括饱览兵书而仍遭长平之败、丢了性命的原因,或是读书虽多却脱离实际。 C . 一些网络文学,以低俗内容获得市场,读这样的文学不能算真正意义的阅读。 D . 现代世界五彩斑斓,信息传输迅速方便,与读书风气的衰弱有着直接的关系。
    3. (3)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A . 第③段末尾 B . 第④段末尾 C . 第⑤段末尾 D . 第⑥段末尾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 _________

    4. (4) 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改为“读书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语言更为简洁。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七、微写作
  • 17. 微写作。

    黑塞在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他将自己“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写了出来。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也说一说你的读书经历。

  • 18. .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是社会的基石。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人们的信奉和推崇。请以“诚信”为话题,运用多角度论证的方式,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八、小阅读-课内
  • 19. 阅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明确】


      段落

      大致内容

      引论(提出问题)

      第1段

      本论(分析问题)

      第2段

      结论(解决问题)

      第3~8段

    2. (2)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3. (3)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