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一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

    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 . 《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 .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 . 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 . 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 . 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 . “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 . 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 . 《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 (4)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侍坐》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5. (5)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理解。

      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等。“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 2.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走喜神方,迎吉利。现在也无非是这茶馆里的空气有些紧张。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轻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劭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捋着白胡须。

    “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已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騰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櫻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节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1. (1)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交代屯上的居民出门前必须查黄历、走喜神方,寥寥几句,却反映出吉光屯人思想的落后与迷信。 B . 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成为“梁五弟”的灰五婶,来影射那些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C . 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 D . 小说中,吉光屯的小孩多次出现,捉弄疯子,给他头上放稻草叶,拿苇子瞄准他,甚至随口编歌取笑他,其主要作用是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和任性。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既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同时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 . 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使其形象突出,饱满鲜明。 C . 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D . 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来看,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3. (3) 请简要概括《祝福》中的“我”与本文主人公“疯子”形象的异同。
    4. (4)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体现出哪些矛盾冲突,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与子渔于江之上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注]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求物A之妙B如系风C捕影D能使是物了然E于心者F盖千万人G而不一遇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孟德之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 B . “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 . “是之谓辞达”中“达”与《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中的“达”都是动词,且两者

      含,义相同。

      D . “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 . 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 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 D . 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5. (5)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璧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
  • 4.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 , 岂其卿 , 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 , 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词人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说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扬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词开篇不凡,以抒情、议论起,“厌”字显示出词人流连周围的山水时间之多。 B . 词人用《庄子》里的典故,表达要安于平淡的生活,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怨辞反说。 C . 下片表明自己不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人生历尽世事,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D . 本词含蓄抒情,借典抒怀,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
    2. (2) 本词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词分析。
  • 5.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其中“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 (2) 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3. (3) 《念奴娇·过洞庭》)的“”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的明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I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前无古人,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春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于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太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 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诗社的兴亡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 .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 .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 .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 7.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自酒,有茶吐,有煎饼,有感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于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活三”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 , 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____;____。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

    1. (1)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 . 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 .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D . 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夏衍《包身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乡下香客休息的场景,显得趣味盎然,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 (3) 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空白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合理贴切,句式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致。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长沙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假如你是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汉字“一”?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解说词。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