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12:植物的激素调节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28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山东) 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在①处切断

    弯曲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 . 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 . 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 . 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 . 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 2. (2023·湖北) 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 . 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 .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 . 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 3. (2023·广东) 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任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插条只能保留1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 . 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 . 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NAA D . 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 4. (2023·全国甲卷) 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 . 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 . 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 . 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 5. (2023·海南) 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以降解其自身贮藏蛋白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为探究赤霉素在某种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某团队设计并实施了A、B、C三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本实验中只有A组是对照组 B . 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 C .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D . 三组实验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
  • 6. (2023·北京) 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 . 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 . 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 . 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 7. (2023·湖北) 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

    A . 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 B . 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 . 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 . 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 8. (2023·浙江) 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 .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 . 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 .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 9. (2023·广东) 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 . 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 . 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 . 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 10. (2023·新课标卷)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 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登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 . 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 . 措施②⑤⑥的主要日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 . 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 11. (2023·浙江) 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切去叶片,保留叶柄,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分别在不同时间用一定浓度IAA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 越迟使用IAA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 . 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 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
二、多项选择题
  • 12. (2023·湖南) 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I和AC01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1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 . 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需有NCEDI酶的合成 C . 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 D . 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
三、非选择题
  • 13. (2023·新课标卷)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细胞增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
    2. (2) 植物细胞分裂是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同作用完成的。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
    3. (3) 给黑暗中生长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有(答出Ⅰ点即可)。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答出2点即可).
  • 14. (2023·天津) 研究人员探究植物根部生长素运输情况,得到了生长素运输方向示意图(图1)

    1. (1) 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的运输类型是
    2. (2) 图2是正常植物和某蛋白N对应基因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对比及生长素分布对比,据此回答:

      (i)N蛋白基因缺失,会导致根部变短,并导致生长素在根部处(填“表皮”或“中央”)运输受阻。

      (ii)如图3,在正常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植物顶膜的蛋白,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运输到细胞,根据图3,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点为:

    3. (3) 根据上述研究,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
  • 15. (2023·湖北) 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2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26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23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乙烯(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 (2) 实验二F2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9:7的原因是
    3. (3) 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14C2H4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
    4. (4) 实验三中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
    5. (5) 实验三的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