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24 类型:一轮复习
一、诗歌鉴赏
  • 1.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① 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②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③,香 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 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 图王取霸④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 翻输范蠡⑤扁舟。验前经旧史, 嗟 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兰棹: 木兰木所做的船。②牢落: 即寥落, 稀疏零落貌。③夫差旧国: 指吴王夫差的国 都苏州。④图王取霸: 指吴越为建立雄图霸业而纷争图谋。⑤范蠡:春秋末政治家,曾协助越王勾践 复国灭吴,功成后乘扁舟泛游于太湖中,避免了杀身之祸。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之间错综的对比, 极具艺术感染力。 B . 三吴风景、姑苏亭台笼罩在沉沉暮色中,气氛黯淡。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 C . 下片由“想当年”引出历史, 将“空”字冠于“运筹决战”前,如一利刃穿透时空, 深化词 作主题。 D . 结句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余韵不尽。
    2. (2) 这首词一反柳永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 ”为囚 徒的代称。

    1. (1) 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3. (2022·南充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远望云烟环绕城郭的景象,触景生情,不禁引发对昔日李德裕的感叹。 B . “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字,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群山仿佛争先恐后突兀而出的场景。 C . 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落日映照下,给人苍凉抑郁之感,暗喻诗人年华迟暮。 D . 本诗写景层次分明,摄景角度或俯或仰,时远时近,虚实结合,意境开阔深远。
    2. (2) 本诗览物抒怀,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 4.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谢仲谋示新诗

    黄庭坚

    赠我新诗许指瑕,令人失喜更惊嗟。清于夷则初秋律 , 美似芙蓉八月花。

    采菲直须论下体,链金犹欲去寒沙。唐朝韩老夸张籍 , 定有云孙作世家

    【注】①仲谋,张询字仲谋,是诗人的好朋友。②夷则,古代乐律名;初秋律,乐律又与月令相配,夷则为七月之律。③韩老,指唐代诗人韩愈。④云孙,远孙,张询与唐代诗人张籍同姓,故称;作世家,继承家族的风范。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仲谋把他新近创作的诗篇赠送给诗人,诗人读后感到十分高兴,并且惊叹不已。 B . 颔联使用比喻手法,称赞仲谋的诗会像古代乐律流传、像八月的芙蓉那样美丽。 C . 尾联借用唐代韩愈夸奖张籍的旧事,来称赞仲谋作诗能够继承张家的优良传统。 D . 本诗是回应好友寄来的新诗而发表的评论,感情真挚,善用典故却不落俗套。
    2. (2) 这首评论诗作的诗篇,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诗歌主张?
  • 5.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 , 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兰棹:木兰木所做的船。②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③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④图王取霸:指吴越为建立雄图霸业而纷争图谋。⑤范蠡:春秋末政治家,曾协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功成后乘扁舟泛游于太湖中,避免了杀身之祸。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之间错综的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B . 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气氛黯淡。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 C . 下片由“想当年”引出历史,将“空”字冠于“运筹决战”之前,如一把利刃穿透时空,深化了词作主题。 D . 结句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余韵不尽。
    2. (2) 这首词一反柳永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红芍药,乱篸①棐几竹籧篨②。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 ①篸(zān):通“簪”,插入。②籧篨(qú chú):用竹或苇编的席。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试水初”指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指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 . 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发了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 . 颈联中,诗人想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将芍药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和席上。 D . 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景象,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2. (2)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 诗中写到了农妇农父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 (2)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 8. (2023高二上·铜仁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

    高适

    鸟道几登顿 , 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以“山行”为线索;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体现了盛唐气象。 B . 首联“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C . 颔联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渲染了艰难艰辛山行之不易。 D . 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2. (2) 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9. (2022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 .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似,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 . “今如许”三字陡然间转折发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 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一句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路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 (2)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 10. (2022高三上·雅安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 . 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 C . 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 . 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2. (2) 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 11. (2023高三上·巴中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李贺,因避家讳,无法应试,生活困顿,仕途不顺。元和九年,辞归昌谷。

    1. (1) 根据诗歌内容,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箨落长竿削玉开”运用比喻手法写竹拔节生长,笋壳脱落,晶莹透碧,像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 B . “更容一夜抽千尺”中“更容”一词含义丰富,既包含了不被容许的幽怨,也包含了对应该被容许的期许。 C . “腻香春粉黑离离”采用对比手法写刮去青皮的新竹香气浓郁,洁白如粉,再加上墨迹浸润,更显得俊美可爱。 D . “露压烟啼千万枝”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
    2. (2) 两诗借竹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2. (2023高一下·重庆市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秋,诗人时任太和县令。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开篇自称痴儿,自嘲能力不济,以致很晚才完成公务,“了却”二字暗含着如释重负的欢快之情。 B . 诗人“倚”字用得新奇,倚的是晚晴,虽然晚晴是实景,但却无法真的依靠,“倚”字可谓虚实相兼。 C . 诗人巧用典故,以伯牙断琴、阮籍青白眼之事,倾述着自己抱负无法实现、自己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D . 诗人尾联借“归船”“白鸥”等意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呼应起首,意味隽永。
    2. (2) 林庚说:“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在黄庭坚之前,杜甫也曾在《登高》中使用过“落木”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结合杜、黄的诗句,谈谈你对林庚这句话的理解。
  • 13. (2024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

       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 .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似,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 . “今如许”三字陡然间转折发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

       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 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一句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路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 (2)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注]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注] 黄燮清: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两句对“豪华子”发出感叹,讽刺他们生活奢侈无所事事,态度立场鲜明。 B . 百姓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与“豪华子”的“安坐”“嗜欲”形成强烈反差。 C . 七八两句诗人对比自己舒适的园居生活和农民艰苦的野居生活,内心觉得很惭愧。 D . 诗歌就稼穑之事发出议论,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具有积极意义。
    2. (2) 诗歌最后两句“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中的“君”指代的人不同,情感表达也会有差异,请对此具体分析。
  •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风》二首[注]

    杨万里

    其一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其二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 这两首诗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 . “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 . 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都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风浪和重帘就是明证。 D . 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 (2) 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 16. (2022高三上·巴中模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上西平·送杜叔高

    南宋·辛弃疾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能几字、尽殷勤。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

    注:杜叔高两次从故乡金华到三百里外的上饶,拜访罢官闲居的辛弃疾,两人一见如故,相处欢洽。辛弃疾与之宴游与赠答,存词诗14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开篇新奇不凡,用“恨”“新”两字回环反复,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倒出了心中长期积压的“恨”。 B . 上片用“浮云”,不仅写出了暮春天气特点,也形象地描绘出朝政的昏暗。 C . 下片开头以排山倒海之笔,盛赞杜叔高的豪气、人品和才华,词人器重叔高之意隐然言外。 D . 词尾写送别友人后,词人在绿杨阴里,掩门扉听阳关,畅想他日再聚时欢谈诗文的情景。
    2. (2) 这首词套用了杜甫的名句“落花时节又逢君”,但同杜诗表现的感情又有不同,试对此加以赏析。
  • 17. (2022高三上·遂宁模拟)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秋海棠

    清•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两首诗中海棠所处的季节不同,但两诗都属以海棠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 元诗末句的“生红”指花蕾鲜润欲滴的红色,与第二句中的“胭脂”相呼应。 C . 元诗中的海棠虽殷勤呵护仍不免经露零落,袁诗中的海棠则绽放得娇艳多姿。 D . 袁诗写海棠的“娇红窈窕”外,还写了海棠的清香,元诗则对花香没有涉及。
    2. (2)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创作旨意有何不同。
  • 18. (2023高三上·忻州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倾国倾城难称意,妆楼此夜一相逢。心事更难言,随风泪满巫山东。

    1. (1) 在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下列哪个意象最能凸显词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和情感深处的哀愁?( )
      A . 舞低杨柳楼心月 B . 歌尽桃花扇底风 C . 倾国倾城难称意 D . 心事更难言
    2. (2) 分析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探讨词中的彩袖、玉钟、杨柳楼心月等意象在情感表达和情景描绘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建了词的主题和情感氛围。
  • 1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1) 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
      A . 《诗经》 B . 《乐府诗集》 C . 《唐宋近体诗集》 D . 《万首唐人绝句》
    2. (2) 下列诗句,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3)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 . “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 . “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 . 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4. (4) 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 2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1) 本诗的体裁是
    2. (2) 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 . “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 . “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 . 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3. (3) 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2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 (1) 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2. (2) 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
  • 22.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1)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 (2)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23. (2023高二下·阎良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文翁:汉景时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互文见义,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B . “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 C . 蜀地妇女向官府交纳橦布;人们常因为芋田发生诉讼。颈联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自然真切。 D . 本诗描写了送别时的所见之景,“杜鹃”“夜雨”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冷清气氛。
    2. (2) 本诗情真意切,思想境界也不同一般。请结合诗句分析。
  • 24.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注】。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泽:亲肤的内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首诗语言简练,用整齐的四言,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B . 诗中“同”“偕”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共赴疆场的团结。 C . 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王仓促发动的战争。 D . 从“同仇”到“偕行”,诗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战斗逐步展开,运用了赋的写法。
    2. (2) 这首诗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2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终  风   

    《诗经·邶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终风:长风。敖:通傲莫往莫来:不往不来。曀:日色昏暗。愿言:期望。言,衬词,无义。虺虺:雷鸣声。怀:永远怀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章,在终日的大风天气里,她想起了曾经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他是那么的亲近或者轻薄),不由得心生感伤。 B . 第二章自问自答。他爱不爱我?肯不肯来看我?他终究没有来。对方的不往不来使她开始思念起他来。 C . 第三章中“愿言则嚏”意思是:(“我”)期望(如果你在想“我”),那么(就让“我”)打个喷嚏。这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尾联一样。 D . 这首弃妇诗以第一人称角度、女子口吻写女子的爱情遭遇与心情,跟《氓》表达的主题一致。
    2. (2) 此诗使用了较多的表达技巧,请选取两个加以简析。
  • 2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 . 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C . 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 . 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 (2)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