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大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如表为关于启继位问题的文献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益干(冲犯)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铭国史官所作史书)

    A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 C . 最完整的历史文献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D . 历史事实需要通过考古发现来验证
  • 2.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墨子认为“一人则一义(议)……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主张“一同天下之议”;荀子认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 . 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基础 C . 孕育了思想统一 D . 得到了统治集团积极支持
  • 3.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  )
    A .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 . 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遏制了土地兼并“买卖”之风
  • 4. (2023高二下·怀仁期末)  明朝学者章潢认为“邹鲁多儒,古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山东)寂矣。”这说明了宋初(  )
    A . 文化重心的南移 B . 实行崇文抑武 C . 海上丝路的兴盛 D . 放松社会控制
  • 5.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了一场翻译古希腊和东方文化典籍的“百年翻译运动”。据此可知这场运动推动了(  )
    A .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 . 欧洲的启蒙运动 C . 伊斯兰教文化扩张 D . 耶稣会教士来华
  • 6.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18世纪欧洲开始烧制瓷器,其图案最初是以华瓷为范本。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据此可知(  )
    A . 对外交流促使西方近代工业发展 B .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西方思解放 C .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 西方用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
  • 7. (2023高二下·怀仁期末)  以汉语为母语的新加坡华人在其使用英语过程,衍变出了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表达方式,新加坡英语中有“Lar”“Mah”“Leh”“lor”的等语气词,他可以表达强调、不耐烦、不快、赞同和反对等涵义。例如:A.No Lah(不啦);B.If you don′t do the work,then you die(你不干活,就死定喽!)。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新加坡(  )
    A . 政府推崇文化多元 B . 殖民文化的遗留 C . 移民文化交流碰撞 D . 工商业经济发展
  • 8.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京剧脸谱有各种勾法,像红的象征忠武,黑的象征刚正,白的比较奸诈,黄的比较残暴。观众便能够透过脸谱大概知晓人物的忠佞正邪。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 .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 . 渗透传统道德教化 C .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 . 体现人物复杂性格
  • 9. (2023高二下·怀仁期末)  如图为公元200-600年间欧亚各帝国的边疆和诸游牧民族的迁徙图。这场大迁徙推动了(  )

    A . 拜占庭帝国强盛 B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 C .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 中国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 10. (2023高二下·怀仁期末)  郑和下西洋开展“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最终无以为继,航海壮举悄然落幕。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掀起了大航海的热潮。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  )
    A . 获得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 . 先进的造船技术 C . 商品经济的开放和扩张性 D . 勇于冒险的精神
  • 11.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先秦儒家主张“爱由亲始”,而董仲舒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 . 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 B . 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C .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D . 使得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 12.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据材料可推知(  )
    A . 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 . 朝鲜历史源远流长 C . 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 . 朝鲜的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 13.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则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 . 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 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 . 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了完善的功能 D . 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 14.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
    A . 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 . 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 . 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 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 15.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
    A .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 .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C .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D .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 16.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 . 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 . 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 . 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 17.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 .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 . 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 . 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 . 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 18.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
    A . 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B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 C . 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 . 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 19.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惑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土,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代(  )

    A . 科举取士的形式趋向于僵化 B . 书法艺术受到士人推崇 C . 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D . 文学素养影响科举功名
  • 20.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明太祖末年,开始实行廷议制度。“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廷议的内容甚广,涉及立君立储、建都、祭祀、宗庙、民政、边防等。廷议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官员皆可参加。这一制度(   )
    A . 反映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B . 加剧了明代政治的混乱无序 C . 是内阁权力不断扩张的产物 D .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 21.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 . 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 B . 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 . 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 . 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 22.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内部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
    A . 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 . 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C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 23.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东汉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未有棉字,而只有“绵”字或“緜”字,云:“緜,联微也,从系,从帛。”可见是指蚕丝之聚合。南宋时期,袁文所撰《甕牖闲评》中记述:“木绵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花,为木绵也。”表明“棉”字在当时是一个新字。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 . 棉花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C . 棉花种植遍及全国 D .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 24.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 . 民主政治渐趋成熟 B . 人文主义勃兴 C . 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D . 城邦利益至上
  • 25.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  )
    A . 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B . 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 C .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 . 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 (4)  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 27.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 28. (2023高二下·大同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