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文艺复兴时期,与但丁的《神曲》并列,享有“人曲”美称的文学作品是(   )
    A . 彼特拉克的《歌集》 B . 薄伽丘的《十日谈》 C .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D .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 2.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如图是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示意图。该图能直接体现的学习主题是(  )

    A . 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B . 开辟民主革命新道路 C .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 .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3.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受到了严重挫折。1962年底,中国经济好转的原因是(  )​
    A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B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 .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 4.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二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

    中国

    西方

    专制独裁、野蛮

    民主、文明

    非理性的、愚昧的

    理性的、开明的

    迷信的、死气沉沉的

    科学的、活跃的

    虚弱的、黑暗的

    强壮的、光明的

    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

    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

    A . 是民族危机出现后的最初反思 B . 推动了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C . 与新文化运动主流认识相一致 D .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 6.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从明代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  )
    A .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B .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变化 C . 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7. (2023高二下·合肥期末) 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
    A . 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B . 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 C . 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 . 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 8. (2023高一上·玉环开学考) 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 . 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 . 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 . 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 . 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 9.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如图是唐代舞马鎏金衔杯仿皮囊式银壶。银壶上的马匹口衔酒杯,是宫廷舞马表演中的标志性动作。而历史上契丹民族就常常携带这种形状的皮囊用于盛水、盛酒。银壶的设计反映出唐朝(  )
    A .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 B .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 C . 少数民族善于学习中原的文化 D . 榷场设置推动了边境经贸发展
  • 10.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年)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年)。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蕴含固守传统的政治风气 C . 以史经世为治国提供借鉴 D . 确立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 11.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 . 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 .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 . 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 12.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15世纪,西欧作家和画家们变得更公开地拥有获取个人声誉和荣耀的雄心,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采用了更现实的人物和自然绘画,而且一些非宗教的主题也得到了表现。这说明当时(  )
    A . 宗教艺术失去统治地位 B . 宗教改革促进思想革新 C . 艺术创作关注世俗生活 D . 理性原则获得社会认同
  • 13.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卢梭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民主共和体制对民众有利,他希望政府由全体国民或者大多数人民掌握,但同时提出要限制国家的规模,认为国家规模太大对民众不利。这说明卢梭(  )
    A . 反对君主立宪制 B . 主张社会契约论 C . 维护民众参政权 D . 坚持天赋人权说
  • 14.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19世纪的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1905年,爱因斯坦因提出光量子假设而遭到攻击质疑。1915年,试图通过实验否定光量子说的美国物理学家密里根最终证实了光量子的存在。这一认识的变化(  )
    A . 促进了对微观世界的思考 B . 实现了量子力学的普遍认可 C . 解决了物理领域全部问题 D . 推翻了经典物理的统治地位
  • 15.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汉代后期,不少皇帝亲自讲经,参与儒士的学术论辩。汉代实施通经致仕政策,于是“遗子黄金满籝(箱笼一类的器具),不如一经”广为流行,当时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据此可知,儒学(   )
    A . 开始在官方处于独尊地位 B . 是选拔官员唯一标准 C . 导致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D . 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 16.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李贽继承并发展了陆王心学泰州学派的学说,反对道学的禁欲主义倾向,认为人是天然平等的,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世间的幸福。这说明(  )
    A . 李贽思想带有叛逆性 B . 社会主流思潮的转换 C . 李贽否定了孔孟之道 D . 明后期思想氛围宽松
  • 17.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中国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为无数观众所认可。据此可知,我国古典戏曲(  )
    A . 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立足于思想启蒙 C . 绽放着艺术魅力 D . 发挥了教化功能
  • 18.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鸦片战争结束后,介绍西方的著作逐渐增多,如《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瀛寰志略》等,其中的《瀛寰志略》甚至按照西方的地图介绍了地球的概貌和各大洲的地理、历史和现状。这一现象(  )
    A . 推动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 . 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C . 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D . 利于促进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 19. (2023高三上·佳木斯开学考)  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  )
    A .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B . 原始商人的出现 C . 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 D . 早期文字的形成
  • 20.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下表1920年“五一”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出(  )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A . 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B . 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人运动 C . 知识分子反思西欧文明 D .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
  • 21.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古代世界许多区域文明早期都有传世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它们记录了许多人们口耳相传的诗歌、传说,成为研究该地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史诗”(  )
    A .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 是历史记载的最初形式 C . 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D . 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缺失
  • 22. (2023高二上·吉安开学考) 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普遍建立“土著教会”,他们要求摆脱臼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逐渐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非洲宗教斗争(  )
    A . 促使基督教成为民众的普遍信仰 B . 成为民族解放的主要斗争形式 C . 推动了民族独立思想的广泛传播 D .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 23.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198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美,在新闻公报中首次提出,日美关系是同盟关系,两国将分担适当的责任。这表明日本希望(  )
    A . 增强美日关系中的自主性 B . 分担责任换取美国经济援助 C . 与美国结成同盟遏制苏联 D . 维系亚太稳定局面应对滞胀
  • 24.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 , 汉代的工商业政策, 推动了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业的发展转移到田庄内部,形成 " 闭门自市" 的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现象 。据此推知,该经济现象( )
    A . 促进了自耕小农的发展 B . 源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 反映了地方豪强的壮大 D . 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
  • 25.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宋代部分士人落第后以商贾致富 , 随即便督促子侄辈沿袭儒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宋代的资中人李处和事科举三十年而未能如愿 , 只好外出行商 , 大获成功后即延师聘儒教子读书 。这表明宋代(  )
    A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儒学传播 B . 传统义利观念较为强大 C . 科举制度严重僵化士人思想 D .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减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 26.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征收保护性关税,填补减免小麦杂捐后形成的税收缺额。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改良仓储运输及收割方式、实施关税保护等。整个计划限期10年完成。

    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

    ——摘编自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

    材料三: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

    毛泽东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米麦自给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 27.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政府当初以“以工代兵”为计划,以此来达到参战的目的,十几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最终一战以协约国胜利告终。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能够以战胜国的身份跻身于巴黎和会和十几万华工的英勇表现是离不开的。也因此在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日本四处散播谣言,指责中国在宣战后一心内讧,宣而不战,没有资格参加会议时,中国代表陆征祥闻言立马驳斥日本,说道:“于外长任内,准法使康悌照会,批准惠民公司华工出洋,欧战时在战线中之华工二十万人,掘战壕,搬炮弹,制枪子,无论后方前线,华工均奋勇当先,中国何负于协约?”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

    材料二:英国人视华工为低人一等的苦力,甚至认为华工是不成熟的儿童。英国国会档案记载,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更大的风险”。虽然他们为英法两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却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得到。1917年5月,来自法国哈维尔港的一份治安报告指出,当地部分法国人对华工不友好,他们甚至聚众反对当地的华工。

    1988年法国总统代表保罗•基莱斯在华工纪念仪式上,不仅为华工纪念铜牌揭幕,且向两位健在的华工颁发了法国级别最高勋章——“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成为一战华工纪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17年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并纪念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以工代兵”的重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对华工态度的变化。
  • 28.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农奴制改革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反对教育中的等级制。1861年,政府在解放农奴的同时,决定发展乡村初等教育。除原属教会的学校外,其余新办学校全归国民教育部管理。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地方自治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办学,入学儿童无等级、信仰方面的限制。在各省、县建立学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要体现民主的原则。在1861—1871年的10年间,地方自治会小学成为俄国当时最流行的初等学校类型。由于经济发展,七十年代又兴办下许多工矿,交通,农林等专门技术性院校,高级女子专修班在60至70年代得以建立。

    ​​​​​​​

    ——摘编自陈美玲《俄国1861年改革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 (1)  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教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 29.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简表

    历史时期

    城市发展

    夏、商、周

    真正的城市产生

    春秋战国

    城市数量突增,城市职能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唐、宋

    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

    明、清

    城市发展成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量小型城市

    ——根据百度学术文章整理改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