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 | 部落 | 语言方言 |
黄帝 | 万国 | 万语 |
夏代 | 诸侯三千 | 地域性方言 |
西周 | 诸侯八百 |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
春秋战国 | 列国几十 | 秦代“书同文” |
图1 | 图2 |
年代 | 收入银数(万两) | 收入粮数(万石) | 粮价(两/石) |
顺治九年(1652) | 2438 | 562 | 115 |
康熙二十一年(1682) | 3110 | 634 | 059 |
乾隆三十一年(1766) | 4937 | 831 | 148 |
鸦片战争前夕 | 4850 | 800 | 216 |
物资产区 | 集中区域 |
粮食产区 | 江南,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 |
棉布产区 | 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
丝绸产区 | 江南,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 |
食盐、茶叶等产区 | 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 茶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等地 |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
出处 |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
《辽史•太祖本纪》 |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跃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
《辽史卷》七十二 |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
《金史•百官志》 |
材料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旧唐书》卷48《食货上》
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材料一: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材料
根据清代刑部档案,许涤新、吴承明列出24例关于清中叶农村雇工的记载,雇工人数在8人之内的20例,占80%;20例中又以雇工3—5人为多。此外,雇工中短工占一半,属临时帮佣,只是家庭劳动力的补充,属于“农家夫耕妇馐,终岁劳动,日不暇给,则雇工力穑”。而西欧16世纪以后,农场的经营规模就出现了从小型向中型甚或大型发展的趋势。在R.H.托尼统计的英格兰67个农场中,33个农场的经营面积超过200英亩(合1200多市亩),占55%,已具有相当规模;12%以上的农场达500—900英亩,可谓规模恢弘,现代农场的形象已依稀可见。
——据侯建新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的规模相差悬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雇佣劳动呈现不同规模的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