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
——摘编自起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摘编自钱小康《犁》
材料二: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乐”“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流行胡服,即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也有带着面罩的,但不像现在伊斯兰妇女的面罩一样遮得那么紧。留存的绘画、雕塑、器物中也大量出现胡人现象。长安实际上是个国际大都会。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
材料一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一元代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清代边疆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