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航天局消息,5月15日7时18分,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航天器首次奔赴火星,就“毫发未损”地顺利出现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了遥测信号。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
(节选自《中国航天报》2021年5月15日,有删改)
标题:
勇攀高峰 天问一号 披荆斩棘 破空穿云 航天精英 直达霄汉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丞相府归马。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五·卓茂传》,有改动)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男有分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顾而谓曰 ②幸至丞相府归我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
西安古城墙能做“CT”吗
①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加持下,要想掌握人体的病灶情况,我们可以使用B超、CT、核磁共振等各种影像仪器。想知道一座有着几十米高的西安古城墙的健康状况,该怎么办?2022年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利用国内首套塑闪宇宙射线缪子成像设备,给西安古城墙做了一次“CT”。
叫缪子的宇宙射线
②利用一种宇宙射线对物体进行成像,宇宙射线,就是缪子。星际空间有很多高能粒子,其中最主要的是质子。高能的质子通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核反应、电离等级联反应,从而一生二、二生四,从上往下越来越多,有点像烟花,也像射灯。到达海平面时,里面就富含各种组分,缪子只是其一,还有中子、β射线和γ射线等。它们都被称为“宇宙射线次级射线”。据估算海平面上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会落下10000个缪子,也就是说,每秒钟就会有一个缪子穿过我们的手掌。缪子就像下雨一样浇着我们,淋着我们,时时刻刻穿透我们的身体。作为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之一,缪子的带电量为一个负电荷,质量为电子的207倍,它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电子类似。相比于中子、X射线和γ射线等,宇宙射线缪子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在被测物体周边放置缪子探测器,根据缪子射线在物体中不同方向的穿透情况,搜集肉眼看不见的缪子计数,进而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实现被测物体的三维成像。对于城墙这样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厚的物体来说,如果里面有个一米大的空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缪子成像技术检测到。
藏着秘密的“冰柜”
③给西安古城墙做“CT”的缪子探测器,看起来像一台冰柜,是因为原来只能在实验室使用的探测仪器增设了金属外壳,使设备可以防潮、避光,方便移动。
④这台貌不惊人的方疙瘩,隐藏着能给城墙看病的秘密。它包括多对探测器层和采集板,负责收集从宇宙中散落下来的缪子与信息转换;一个用于数据传输监测与存储的主机系统;一台移动电源,可确保仪器在野外运行时有稳定的供电;一个用于调控设备内温度和湿度的空调系统。采集缪子只是第一步。缪子成像技术主要有两种成像原理,即角度散射成像和强度衰减成像。此次西安古城墙探测运用的便是强度衰减成像法。这一成像方法的原理是,缪子在物体内部穿行过程中会损失能量,而当其能量损失殆尽时便会被物体吸收,这将使探测到的缪子强度减小,所以宇宙射线缪子强度减小量取决于物体的厚度及材料密度。因此,在已知物体外部轮廓的情况下,通过探测缪子强度衰减,可以推导得到被探测物体的密度,从而对物体的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进行重构。这就像人们利用X射线扫描身体,通过透视人体骨骼从而成像一样。2022年春节前夕,探测器成功测试出了城墙中的低密度区域,也就是一个配电室。宇宙缪子成像技术清晰地呈现出它的位置、形状、大小。这一高精度成像再次验证了使用缪子成像技术能够完成被测物体三维成像的可行性。
科研从来无坦途
⑤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利用的是不需要人工放射源产生的天然射线,具有无接触勘探、不受时空限制、不会对勘探物体造成任何伤害、绿色环保等特点,但它的使用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不像医院里使用人工射线源,环境比较单纯,我们的仪器往往放置在室外,得经历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的考验。在室外使用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电路短路,或者电压波动较大等,设备接收到的信号也会跳动不稳。
⑥一直以来,缪子成像技术应用的瓶颈,主要在于探测系统现场应用场景的适应性、成本控制等。这项技术也从考古探测发展到了地质勘查、矿产勘探、集装箱检测等更广阔的空间。考古科技化,技术国产化,归根到底都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一条遥远而艰辛的路。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3月17日,有删改)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①穿过客厅,推开卧室门,见年迈留守老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一个“括号”。这是我站在门口远观二老,恍惚间的一个闪念。
②我又端详了一会儿——父亲在左,母亲在右,越看越像“括号”。一时,我心生悲戚。印象中,父亲没这么小,母亲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我已记不起。可面对这个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过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我用略显沧桑的嗓音喊一声“爹娘”,还可得到真切的回应,便感觉我依然能在“括号”中间幸福地生活着。
③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小脑袋瓜儿一扭看见爹,再一扭看见娘;脸对脸的一瞬,彼此吹口气,我说“臭”,他俩说“香”,相视一笑,笑得那么开心、畅快。平躺着,父亲会把房顶糊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描述给我听;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悄悄下地,给我蒸俩鸡蛋。
④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便翻身趴下,端过炕沿上的小碗,扛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已躺好的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
⑤慢慢地,我的眼皮开始打架,兴致渐无。在父母一左一右的轻抚轻拍中,我一点点安静下来,朦朦胧胧中只听见父亲轻轻说:“孩子跑一天,累了!”母亲说:“别说话,让他睡吧!”然后,就啥也听不见了。
⑥我在家是老小,想必俩哥哥也是在这“括号”里长大的。每当过年,俩哥哥从城里打工回来,全家终于聚齐。我们仨钻进被筒,并排躺在炕中间,炕头是母亲,炕尾是父亲。父母问过几番话后,就不再问了,任由我们兄弟谈天说地。
⑦从回忆中醒来,我揉揉眼,再望一望躺在床上的苍老的父母。顿时,我多想躺回“括号”里,让自己回到童年,让父母回到壮年。可我知道,“括号”已围不住我,也难以再围住一家人;但我也知道,我、我们兄弟、我们的小家,其实一直都“装”在“括号”里,填得满满的。
⑧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站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踢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忙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⑨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阳光笼罩,暖意与被“括号”围住般相同。我说:“中午没睡着,就想回家。”父亲似是看出我有心事,说:“想回就回来。记住,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挺挺就过去了。”他不问,我也不说,只是左一眼、右一眼看看二老,再看向远山,心便踏实、明朗了几分。母亲耳背,话也少,只笑着看我们爷儿俩说话。
⑩我凑到母亲耳边,说了两边:“我想吃鸡蛋羹!”母亲又笑:“想吃自己蒸。走的时候,攒的鸡蛋都带上。”
⑪我吃完鸡蛋羹,准备回城,刚走出院子,一回头,看到父母早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望着我。我挥一下手,他俩也挥一下手,父亲挥左臂,母亲挥右臂,又默契地组成一个“括号”。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这“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在老家消失。
⑫我不敢想,也不敢再看,径直出了村子……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2年10月17日)
到家看到父母的睡姿像个“括号”→ →在“括号”里吃鸡蛋羹、睡觉→→“我”多想躺回“括号”里→→“我”坐在台阶上的“括号”里和父母聊天→
①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便翻身趴下,端过炕沿上的小碗,扛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蹑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总有一些经历让我们渐渐懂得,从而得到成长。从燕子筑巢,懂得了春天降临;从化石上的印记,懂得了时间不可追……
请以“从▲ 中懂得”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