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 历史信息解读 | |
A |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鸟兽足迹创造了文字 | 成熟的汉字由此产生 |
B |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 |
C | 禹会诸侯于会稽(可能是今天的浙江绍兴) | 夏朝疆域扩展至长江以南 |
D |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 | 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
继位序数 |
谥号与姓名 |
世代序数 |
继位序数 |
谥号与姓名 |
世代序数 |
继位序数 |
谥号与姓名 |
世代序数 |
1 |
武王(姬发) |
一 |
5 |
穆王(姬满) |
五 |
9 |
夷王(姬燮) |
八 |
2 |
成王(姬诵) |
二 |
6 |
共王(姬翳扈) |
六 |
10 |
厉王(姬胡) |
九 |
3 |
康王(姬钊) |
三 |
7 |
懿王(姬囏) |
七 |
11 |
宣王(姬静) |
十 |
4 |
昭王(姬瑕) |
四 |
8 |
孝王(姬辟方) |
六 |
12 |
幽王(姬宫涅) |
十一 |
孔子言论摘录表
孔子言论 |
文献出处 |
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德”,力主“泛爱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论语•雍也》《论语•尧曰》 |
鲁衷公问为政,孔子对以“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 |
《孔子家语•贤君》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论语•季氏》 |
孔子主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论语•颜渊》 |
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
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
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记述 | 出处 |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 东晋孙绰《喻道论》 |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
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
②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
③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
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省份 | 1393年 | 1542年 | 人口增减数 | 增减比% |
北直隶 | 1926595 | 4568259 | 2641664 | 137.1 |
山东 | 5255876 | 7187202 | 2462326 | 46.8 |
福建 | 3916569 | 2111027 | -1805779 | -46.1 |
广东 | 3007932 | 2052343 | -995589 | -31.8 |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朝代 | 史实 | |
A | 秦汉 | 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波斯湾一带。 |
B | 隋唐 | 与西域商路畅通,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
C | 元朝 |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由海路来到中国;经陆路回到欧洲。 |
D | 明清 | 恢复了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
作品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隋史遗文》 | 《新列国志》 |
作者 | 罗贯中 | 施耐庵 | 吴承恩 | 袁于令 | 冯梦龙 |
居住地 | 浙江杭州 | 浙江杭州 | 江苏淮安 | 江苏苏州 | 江苏苏州 |
著作 | 作者 | 时期 | 观点 |
《中国论》 | 石介 | 北宋 |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
《清朝文献通考》 | 张廷玉 | 清朝 |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
《海国图志》 | 魏源 | 晚清 | 中国之所以为中央之国,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地球的温带) |
材料:到公元前 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时,秦对六国已具有压倒优势,统一大局已定。自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灭掉六国,大一统的秦帝国终于形成。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为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与六国相比,秦国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也最见成效。长期与戎、狄为邻,使秦国形成了强悍的民俗,使秦军在战斗力方面也要高出六国军队一筹。凡此种种,都说明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历史任务,并不是偶然的。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
关中区 |
二路 |
江北区 |
十路 |
四川区 |
四路 |
江南区 |
八路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宋初至澶谰之盟(公元960-1004) |
37 |
35.24 |
330 |
38.9 |
36 |
17.3 |
140 |
6.28 |
澶渊之盟至绍兴和议(公元1004-1140 |
41 |
39.05 |
390 |
46.04 |
81 |
39.13 |
923 |
41.39 |
绍兴和议至宋末(公元1140-1279) |
27 |
25.71 |
127 |
15 |
90 |
43.48 |
1167 |
52.33 |
总计 |
105 |
100 |
847 |
100 |
207 |
100 |
2230 |
100 |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箕规律》
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敛、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浪、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
19世纪40年代 |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19世纪50年代 |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19世纪60年代 |
洋务运动 |
19世纪末 |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
20世纪初期 |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率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