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 1. (2024高一上·新津月考) 下面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 B . 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 C . 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 D . 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 2.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对传说的解读合理的是( )                                                                                                                                                                                    


    传说

    历史信息解读

    A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鸟兽足迹创造了文字

    成熟的汉字由此产生

    B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

    C

    禹会诸侯于会稽(可能是今天的浙江绍兴)

    夏朝疆域扩展至长江以南

    D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

    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A . A B . B C . C D . D
  • 3.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某同学在研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这一课题时,查阅了《尚书》《礼记》等文献资。为更进一步研究,该同学还可以利用的资料有( )

    A . 《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B . 《据古录金文》 C . 仰韶文化出土的文物 D . 二里头遗址资料
  • 4.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商周二朝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 )

    出处

    事件

    主要内容

    《汤誓》

    商汤灭夏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泰誓》

    武王伐纣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昌敢有越阙志

    A . 封建迷信思想在社会根深蒂固 B . 神权在政治体系中处于主导 C . 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D . 人文理性精神影响国家治理
  • 5. (2023高一上·鹿城月考) 明堂,最早在传说时代出现,专门用来祭祀。如图是根据《逸周书》绘制的,西周进行祭祀活动时,明堂内的位置安排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 . 区域间相互交流频繁 C . 宗法礼乐制度得到贯彻 D . 早期国家结构的脆弱
  • 6. (2024高二下·怒江期中) 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 .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 .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 . 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 .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 7.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 . 利于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 . 反映出诸侯争霸加速民族间相互交融
  • 8.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晚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诸侯国更是普遍实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石”为级别计算官禄,而楚国用“担”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宗法制受到冲击 B . 官僚制度遭到破坏 C .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 . 官职制度发生变化
  • 9. (2024高一上·沧州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起主张“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些举措( )
    A . 表明军功已成为入仕唯一的标准 B .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标志着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D . 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 10. (2024高一上·沧州月考)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强调“礼乐不兴”最终只会“民无所措手足”。墨子认为:“为乐”只会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指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
    A . 阶级立场的差异 B . 时代背景的不同 C . 人生经历的迥异 D . 治世理念的分歧
  • 11.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下面为秦统一战争的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所采取的策略是( )

    A . 合纵连横 B . 远交近攻 C . 声东击西 D . 先南后北
  • 12.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秦始皇统一后,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将全国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征发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 . 折射出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B . 意在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 C . 使统一多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 . 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 13.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论及某制度,唐人曾以“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任命)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相评。这一制度应是(     )
    A . 世卿世禄制 B . 郡县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14.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此外,在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内,赵、齐、燕、魏等旧地,纷纷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秦朝( )
    A . 地方治理制度建设缺失 B . 六国贵族主导了秦末起义 C . 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D . 统治严苛失去了社会支持
  • 15.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南方部分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情况。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应是( )

    A . 朝廷与诸侯矛盾异常尖锐 B . 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 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原则
  • 16. (2023高一上·泰安月考) 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
    A .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 . 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 C . 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 . 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17.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汉武帝规定“食禄之家不得治产,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农”上没有做过多的限制;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接受桓谭关于“禁民二业”(禁止一人兼营两种行业)的建议,基本目的在于“举本业而抑末利”。这种变化(     )
    A . 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B . 逐渐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C . 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D .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 18.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人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 一帝一纪。这些变化最主要反映了(     )
    A . 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B . 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C . 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 . 外戚影响力渐趋衰弱
  • 19.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据史料记载,东汉的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植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由此可推知,东汉这类庄园的大量出现( )
    A . 实质上是汉代王国问题的延续 B . 侵蚀了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C . 强化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D . 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 20. (2024高一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例题的节选。由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

    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织有攻(功)五十尺,问各受几何尺。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A . 创新性 B . 系统性 C . 实用性 D . 理论性
  • 21. (2024高三上·钦州月考) 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 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 . 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 . 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 . 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 22. (2024高一上·沧州月考) 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东晋门阀政治( )
    A . 是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 B . 使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治权力 C . 是对皇权专制的有益补充 D . 有效保障了东晋的政治统治
  • 23. (2023高一上·温州月考) 关于江南地区,《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南朝沈约著)则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 )
    A . 得益于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 B . 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C . 源于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地区开发 D . 反映了南朝政府更注重农业发展
  • 24.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利。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 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B . 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 C . 巩固北魏政治统治 D . 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
  • 25.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

    A . 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B . 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C . 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D . 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26.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汉末魏晋以来,战乱使关中灌溉设施长久失修,农业生产每况愈下。至隋立国,残破的经济逐渐无力支撑新政权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日益繁盛的长安城的发展。隋政府对此的应对措施是(    )
    A . 建立了义仓制度 B . 推广了曲辕犁 C . 将都城迁至洛阳 D . 修建了大运河
  • 27.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挟群雄天下半……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诗中帝王所建立的盛世被后人称为(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元和中兴
  • 28.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贞观四年,突厥败亡,降唐者达10余万口。太宗决定"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遂把归降的突厥人口安置在幽州至灵州一带,于颉利故地置定襄、云中二都督府,以突利可汗等为都督分统其众。唐太宗的这一举措(    )
    A . 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宁和稳定 B .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转型 C . 强化了内地与边疆的交流和联系 D .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 29.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幸普安郡制》(节选)。该诏书的发布( )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A . 折射出专制皇权已开始衰落 B . 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C . 反映了政治统治危机的加剧 D .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 30.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下表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

    常科

    特科

    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敢于直言之士。

    茂才(秀才)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经典之人。


    明法: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

    A . 提高了官员的综合素质 B . 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 . 铲除了特权阶级的根基 D .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
  • 31.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 32.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两汉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 33.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天下定于一。”

    ——《孟子》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这一理念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列举两项唐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